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器风格的演变
普洱茶
 
  紫砂器风格的演变介绍如下:
 
  早期的紫砂器完全是作为一种民间的日用器皿而出现的,品种主要是壶、罐类两大品种。胎质较粗,制作也不够精细,紫砂壶只能作煮茶或煮水之用,不能作泡茶或几案上的陈设用具。随着这类民用器皿的优越实用功能日益为世人所熟知之后,当时的文人雅士以至皇室贵卿都纷纷前来选用。一九六六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掘的明吴经墓中就有一把紫砂提梁壶,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吴经是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卒于嘉靖十二年。虽然此壶胎质近似缸胎,上有缸坛油泪,属于早期较粗产品,但从它作为一件皇室贵族的陪葬品看来,一定是吴经生前所喜爱,其价值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紫砂器进入上层社会的例证。其后,紫砂器风格就向二个方向发展:一部分为广大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普通产品,保持着实用、价廉、朴素、大方的特点,这是大量的、主要的。另一部分就逐渐向精巧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陶瓷工艺品。入清以后,紫砂器少量被列为贡品,更是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其中也出现一些纤细、繁琐的作品。
 
  壶型由大而小也是紫砂器风格变化的明显特征。主要是受饮茶趣味和习惯改变之影响。唐代饮茶都用碗,好作豪饮,宋代人饮茶也喜大口畅饮,多为煮茶,明朝正德以前饮茶仍用大碗,可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茶风为之一变,文雅细腻多了:“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沦旋啜(意即一边冲泡,一边品评)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自斟自饮,旋沦旋啜的吃茶方式,又要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给茗壶的制作规定了向小壶发展的方向。小壶玲珑,便于把玩,其制作也日趋精巧。明时,紫砂艺人时大彬制壶,早期都是大壶,特点是朴雅典重。自从他游娄东,闻陈眉公、琅玡、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以后,才改制小壶,风格为之一变,壶艺也愈加精进。时大彬是很有影响力的制壶名手,他的徒弟很多,由于他的风格变化了,不少人也随之变化,因此形成紫砂壶产品精细、小巧别致的独特风格。
 
  紫砂器泥料的选用及质感、色泽的调配,也随着这股茶风的影响而逐渐变化。早期紫砂器质地粗糙,近似缸泥,色泽不纯,常见赭色、淡墨色。万历以后选泥更趋考究,色泽调配变化更多,因此产生了丰富的色泽,有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赭黑诸色。并杂以粗砂,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新的质感。
 
  紫砂器装饰上所反映的文人趣味更为明显。在讲究壶形雅而不俗的同时。在壶身上增加了文学的要素,不仅用以点缀,还借题发挥,充分反映文人的人生哲学或处世态度。一时铭文盛行,书法也同时被带动起来。万历以来,著名的制壶技工,同时也努力追求书法艺术及镌刻技法。以后,由于广大制壶技工一般都缺少文化,专门从事装饰的工作也就独立开来。由于工艺与诗文、书法相结合的缘故,必然会导致艺人与文人互相的合作。其中陈曼生与杨彭年的合作,冶诗词、绘画、篆刻、工艺于一炉的艺术成就,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一段佳话。
 
作者:玲儿
日期:2016-07-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