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山介绍 > 版纳茶区 >
易武茶文化初探
普洱茶
易武在唐朝称“利润城”,见诸文字则是在清朝中后期,何时改为“易武”无确实资料可考。“名不正则言不顺”,地名不仅是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还与一定的历史、民族、文化相联系,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和心理的反映。根据大量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提供的历史信息,易武的得名及其含义与儒文化为主流的汉文化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就有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汉武帝、董仲舒以后成为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孔子因整理和保存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而成为儒文化的奠基人,被尊为“文圣”,其祭祀场所称为“文庙”。“易经”是天道阴阳之学,是儒家的宇宙观,“尚书”是政治典章,“礼乐”是礼乐制度,“诗经”是文学艺术,“春秋”是历史。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大仁大义者称为“圣”。三国蜀汉大将关羽以其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三约明志、一腔忠义的大仁大义倍受儒家赞许、崇拜,尊为“武圣”,宋代起祭于庙堂,明代万历敕封“关圣大帝”,祭祀场所称为“武庙”。清代,仅北京城内就有百余处关帝庙宇。
 
中国是茶的祖国,饮茶是中国人的一大发现。中国茶文化,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利用开始经历了几千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茶文化全面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形成了“三教同茶”的茶文化特性。
有关资料证实,易武在唐代就种茶,明朝末期江西和云南石屏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面积不足万亩。清雍正七年(1729)六大茶山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为易武茶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政策保证。随着大批汉人涌入易武垦地种茶,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易武茶园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出现了“山山有茶树,处处有人家”、10万人入山作茶的兴旺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形成的,经济的发展是前提,中原文化的进入则是条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易武的“易”得于“易经”之易,“武”则得于“武圣”的武。“易武”从文化根源上分析,应是一文、一武之意。这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文化遗产提供的信息得到证实。
 
从物质文化遗产看:
易武古镇坐落在无量山南端海拔1500米的山头上,四面群山拥簇、峰峦相对,其间一山由北向南从主峰伸出,貌似一头雄狮端坐其间,古镇沿山分布。对这一藏风聚气,形理两全的地形,儒家有“二龙抢宝”之说,道家称为“太极阴阳图”,佛家则说是“观音莲花宝座”。
     清代易武辖区共有八个大寨,其中七个寨子建了武庙,一个寨子建了文庙。如建于乾隆时期曼撒茶山的弯弓大庙,供奉关公、孔明、送子娘娘等,从遗留的残垣断墙看规模甚为壮观。还如建于嘉庆年间的麻黑大庙,大殿供奉关圣帝,上书“赤日中天”四个大字。殿门口的对联为“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弟子尽寒心”。建于光绪年间的易武关帝庙,规模较大,出除了大殿供奉关圣、关平、周仓外,左边还供奉有诸葛亮和观音。此外,易比、曼撒、曼腊、曼乃的关帝庙也是同样的建筑规模。八大寨子中曼秀建了“文庙”。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看:
易武茶山的村寨每年有三次庙会,即武会、文会、天君会。每年五月关公诞辰日,举行庙会祭武圣,悬挂“忠义”匾额,教育世人以忠义立身,诵经念佛,祈求关帝御灾除患。七月有文会,在庙前陈列书画、抬龙舟游街绕巷,沿街居民、行人皆供献茶叶、食品,教导人们修桥补路、尽义务、做善事。春天有天君会,跳狮子、舞龙灯,举行跑马射箭活动。
从以上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人们的历史信息看,“崇文尚武”是易武茶文化的主流意识,“易武”的得名正是这种特定的文化和心理的反映.
 
作者:李师程
日期:2016-07-1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