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茶博会上的亚太茶茗大奖赛品鉴会,小编我偷空找茶艺师讨了一杯,喝完感觉口感顺滑,香气很浓,回甘也很棒。那种下肚后遍体舒畅的感觉,实在喜欢,后来就把剩下的一点茶贪污掉了(领导看到也别指望我交回去了,早全消灭了)。
回家一开门,小编便大声招呼,
“xx,我搞到一点特别特别好的茶,你绝对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来,哥带你开开眼!”
“吹吧你就!”室友很快到了客厅,搓了搓手,坐到茶桌旁边。
烧水、泡茶、出汤、一气呵成。
室友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皱了下眉,嘴角微微撇了一下,“这个.........就是你说的最牛掰的茶?”
我端起喝了一口.,哎呀,怎么这次喝起来很一般啊,“我前两天在品鉴会上喝的口感非常好啊,难道拿错了?不可能啊,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茶艺师泡的就是这个啊!”
“那就是你泡茶技术不行呗?好茶估计也让你泡废掉了。”
“滚!”
对于这种成天蹭茶,蹭完茶不给面子的损友,小编当然要坚决地反击了!!
后来。。。
好吧,他泡的可能是比我刚泡的味道好那么一丢丢!
同样的茶叶、水和茶具,泡出来的茶不如别人泡的好喝,还是让小编很纠结的,为此努力学习了一番。
以下是小编的学习心得:
同一款茶,要想泡得好喝,主要在于茶具、投茶量、浸泡时间、水温。
茶具:
主要影响在于茶具的是容量,多少容量跟接下去投茶量以及注水量、浸泡时间有直接关系,比如小编带回的六堡茶,同样取10g,分别在容量100毫升和130毫升的盖碗里冲泡,两者的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样的浸泡时间,泡出来的滋味也会不同,100毫升相对来说会浓郁一些。据说茶具的材质对味道也会有影响,但是小编没有明显的感觉到。
投茶量:
不嫌麻烦的可以搞个克称的。每次喝多少就称多少克的茶,会比凭感觉放要准确,也方便调整。买的话也就几十块钱,小编是家里正好有个做面点用的。
泡茶之前,可以到网上查一下这种茶的投茶量,确立一个基准的投茶量,泡了试试,觉得淡了或者浓了,那么下一次冲泡茶叶时,再酌情增减,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茶量。
浸泡时间:
跟投茶量一样,别死板照着“教程”泡茶,面对第一次接触到的茶叶,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始试着冲泡,泡完根据自己口味投放茶叶和调节浸泡时间,在第一泡的时候感受下淡了还是浓了,再在下一泡时候就知该快些出汤还是慢些出汤,几次之后你就会了解某款茶的茶性,知道该怎么冲泡合自己口味。
而浸泡时间,和你投放的茶叶量也相关联,茶叶放多了,浸泡时间应该短些,茶叶少了,那么浸泡时间则可稍微久一些。
还有一点,如果是散茶或者大包装的茶,刚打开包装开始喝,条索是完整的,当喝得差不多没了快要见底,碎茶会比较多。跟先前条索完整的茶相比,一样的克数,碎茶泡出来的会略浓些。要是你觉得浓了,出汤就应该快一些。
水温:
除了绿茶,其他茶用沸水泡完全没问题的!
水温低的好处是汤水柔和,茶味略淡。 沸水的好处是茶味、香气足,优缺点能明显感受到。各人有各自口味喜好,跟上面两点一样,也是要不断实践和摸索。我个人喜欢沸水冲泡。
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很重要:
出茶汤时要把盖碗里的茶汤淋净,否则会很影响下一泡的口感。
总的来说,同样的茶泡的不如别人好喝,可以按照下面的情况对照分析下,再自己对投茶量、时间、水温等做一些调整。
水温低:汤水柔和,茶味略淡。
沸水:茶味、香气足,优缺点能明显感受到。
投茶量少:浸泡时间不够,味淡,水薄。
投茶量多:浸泡时间没控制好,茶味浓,甚至带微苦。
茶叶是变化多端的,各人的喜欢也不尽相同。不论是泡茶还是品茶,探寻这片“树叶子”没有捷径,诀窍还是通过多实践来学习,无他。
最后,
小编经过学习,
经过多次的尝试,
终于有一天,
成功地耗尽了带回的这点茶。
当然,虽然没有完全找到当时喝的那种感觉,但还是有进步的,而且有时候茶的味道跟环境、跟喝茶人的状态也有关系,不完全是技法问题了。
嗯,一定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