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累并快乐的茉莉花茶之旅
普洱茶
中国的茶文化十分悠久,作为京城,北京虽然不产茶叶,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全国的茶叶源源不断涌入北京,但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最爱的仍然是茉莉花茶。清早一杯茉莉花茶,经过口腔、喉咙,暖暖下肚,茶汤向下、香气向上,提神醒脑,唤起了北京人一天的精气神儿。
8月26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朋友一行共10人抵达福建武夷山,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的带领下,一起前往位于政和的隆合茶业,开始了为期2天的茉莉花寻茶之旅。原来,最吃香也最辛苦的工作竟然是它……
 
集聚政和  只为那杯茉莉香
这次参加茉莉花寻茶之旅的茶友们,来自全国不同地方,他们有的是在茶行业中有了一定经验和积累的老茶友,有的是刚刚入行、刚开始学茶的新茶友,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是对茶的热爱让大家汇聚到了一起,共同开启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芳香旅程。
来自天津的赵子刚和刘滨宁属于资深茶友,从事的也是与茶相关的工作,这次来到政和,除了希望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之外,也是出于北方人对茉莉花那解不开的情结。赵子刚指出,虽然自己在茶行业里工作了很久,也尝过了数量可观的好茶,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最能打动自己的仍然是茉莉花茶,茉莉花香承载了他童年的记忆,是他接触的第一个茶类。
来自山西阳泉的刘筱丽接触茶的日子也不短,目前经营一家茶庄,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参加茶周刊组织的活动,她曾经跟着茶周刊到福鼎深入了解过福鼎白茶,收获颇多,此次再次参加茉莉花茶寻茶之旅,跟这么多年轻茶友交流,她觉得不仅能学到专业的知识,也能帮助她更好地了解年轻人对于茶的想法和期待。
 
来自北京的余林玺、来自济南的张璐、张振兴,来自深圳的冯振威、吴军媛都是爱茶的年轻人,年轻的他们虽然接触茶的时间都不长,但对于茶,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把握这次难得的深入了解茉莉花茶的机会,他们积极地协调好了自身的工作时间,聚集到了政和。余林玺的老家在贵州,父辈就种植茶,长大后的她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也成为了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这次她趁着茉莉花寻茶之旅来到福建,计划除了探访茉莉花茶之外,还将继续深入武夷山、福鼎等产茶区,深入了解产业,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张璐、张振兴也非常有学习的积极性,希望能通过此次的机会,学习更多的茶的知识。冯振威、吴军媛尤其让人感动,为了来参加此次活动,他们花了整整12个小时驱车从深圳赶到政和,只为喝到那杯最纯正的茉莉花茶。
最“吃香”的工作  也是最辛苦的工作
茉莉花茶,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写道:“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要制作出上等的茉莉花茶,须经伺花、筛花、茶胚处理、窨花、起花、复火(转窨)、提花、匀堆、反复多次后装箱等百道以上工序。
在从武夷山赶往政和的过程中,寻茶之旅的小伙伴们都对体验制茶的过程充满着向往,大家觉得让花与茶成为工作的主题,该是多么惬意和美好啊!可是当大家亲身体验了采花、伺花、筛花、窨制、起花等环节后,才知道这杯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茶里有的不仅是醉人的茶香、花香,更有制茶师傅们的汗水。
27日下午,参加寻茶之旅的成员在隆合茶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茉莉花田进行采摘。工作人员告诉大家,采摘茉莉花,最好的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茉莉花的精油含量最高,适合采摘。当天政和的太阳尤其热情,美丽的茉莉花田不仅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我们,也吸引了不断飞来的蚊虫。本来带上草帽准备在花田里大展身手的成员们,在烈日和蚊虫的双重折磨下,仅仅坚持了1个小时就黯然退场了。看着旁边茶农们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身影,成员们不禁感叹,摘花真是看着轻松,做起来太累!
 
茉莉花采摘回来后,浓郁的茉莉花香充满了整个厂房,紧接着进入伺花、筛花、窨制的环节,每个环节也都是体力活!伺花是为了养护鲜花品质。制茶师傅需要将进厂的茉莉鲜花花蕾摊放5-10厘米的厚度,以散发装运途中发生的闷热和青草味,并除去花蕾表面的水分。当花温接近室温或高于室温1-3℃时即进行堆花,厚度40-60厘米,以促升温保暖,当堆温上升到38—40℃时,进行翻堆再摊凉散热。这需要反复进行3-5次,要制茶师傅手工进行。而筛花是制茶师傅使用筛子将已脱落的花萼、小蕾、病虫粒以及其他杂质筛出去,同时通过振荡作用促进茉莉花开放。窨制环节就更有讲究了,将鲜花和茶坯拼和在一起,让鲜花吐放的香气直接被茶叶吸收。窨花拼和要掌握好配花量、鲜花开放程度、温度、水分、窨堆厚度、时间六个关键要素。拌和的力度和手法颇有讲究,既要保证茶花混合均匀、快速,又要保证茶叶的完整,尽量减少茶坯破碎。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制作花茶之时,需要窨制3到7遍才能让茶充分吸收到茉莉花的香味。每次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隆合茶业的茉莉花茶为了保证品质,都要窨制7次。我们这次参与制作的茉莉花茶是窨制的第3次,为了保证品质,师傅们傍晚前茶花充分拌和后,凌晨还要起来通花。
能够跟着制茶师傅亲身体验茉莉花茶制作,寻茶之旅的成员们都学习得很认真,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做茶的辛苦,大家都感叹:最“吃香”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工作。
难忘的茉莉花香  可敬的制茶大师
 
28号下午,寻茶之旅的成员们终于等到了隆合茶业的负责人,杨丰先生。杨丰先生,制茶高级工程师,茶叶加工高级技师,特级制茶工艺师,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和工夫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杨丰先生交流茉莉花茶的制茶经验,也是这次寻茶之旅的重要内容。杨丰先生半生制茶,虽然是白茶和工夫红茶的双料传承人,但他的青春却是与茉莉花香为伴的。杨丰先生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末,他跟师父初学茶,就学的是茉莉花茶。1993年办茶厂,主要生产的也是茉莉花茶。所以他深知茉莉花茶制作的不易,通宵窨制时,站着都能打瞌睡。所以,他对茉莉花也很有感情。如今,身兼数职的杨丰先生为了推广政和的茶叶异常忙碌,在外奔波数日的他回到工厂后,来不及好好休息,就给寻茶之旅的成员们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茉莉花茶课程。
 
虽然在业内已经称得上大师级人物,但杨丰先生身上完全没有距离感,针对学员们这两天体验中遇到的问题杨丰老师从茉莉花茶的品种、制作技艺、品饮等几个方面为大家上了一场生动的课程,让大家在了解茉莉花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学习到了更全面的关于茉莉花的知识。看到大家对于茉莉花的热诚,杨丰老师特意拿出了自己珍藏的20年前的茉莉花老茶,让大家大呼过瘾。
难得有与大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这堂茉莉花茶的品鉴课程从下午3点上到晚上6点,大家都没有尽兴,饭后又抓紧机会与杨丰先生交流,直到晚上11点多,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这场对话。
一杯茉莉花茶,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带到了政和,让我们看到了茉莉花茶制作的不易,看到了杨丰先生对茉莉花制作技艺的坚持。短短的两天时光,我们一起流过的汗水,一起会心的微笑,和着浓郁的茶香和花香,在唇齿间百转千回,珍贵的回忆沉淀在心底。虽然我们离开了政和,飘香的茶水却让记忆永远留存。
我们的感悟:
 
张振兴(山东济南)
《茗园小记》——九百年政和,曾闻茉莉芬芳,八千里尘友,缘聚隆合明堂。七星爽朗,六窨涤荡。武夷传承,四旬杨翁,三言两语,廊桥幽幽,一茶亦道,天下悠悠。
刘滨宁(天津)
通过这次活动,让对茶心有所往的人近距离接触到了茶叶种植制作的全过程,特别是对茉莉花茶与白茶传统手工制法有了深切体会。让喝茶人与制茶人之间有个面对面的交流,让喝茶人了解制茶的艰辛,让制茶人知道了喝茶人的担心,可以更好的换位思考。希望活动会越办越好,到更多的茶区喝更多的好茶。
 
刘筱丽(山西阳泉)
我们就像老朋友,对茉莉花茶有着同样的钟情,相遇在政和!大家好学,包容。让我好感动!期盼再次相遇!
张璐(山东济南)
带着很多疑问,记忆和怀念参加这次茉莉花茶之旅,是我作为一个老济南的功课,这几天我终于明白,唇齿留香的好花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价格究竟是怎么界定。我只能说,等待茉莉花开的过程很奇妙,听到杨老师的天人合一的风趣讲学是一种开悟,喝到21年前送到中南海的顶级茉莉花茶是一种信心。对传统工艺的信心; 对文化复兴的信心; 还有,对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信心。
 
赵子刚(天津)
本人是天津人,对茉莉花茶,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初到这里就被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吸引。青山环抱,溪水环绕,古木山林中的茶园,郁郁葱葱。在这里,制茶师傅带着大家,一起体验茉莉花茶的制茶工艺流程,受益匪浅。感谢茶周刊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余林玺(北京)
首次茉莉花茶深度之行,杨大师解决了我以往对茉莉花茶的误解及疑问,亲身体验制茶过程奢侈与不易,痛并快乐着。喝着自己做的成品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人对茉莉花的美赞: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冯振威(广东深圳)
一次脑洞大开的茶之旅程,短短时间让自己受益匪浅。做茶看天,靠人,更需要对茶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望茶周刊多组织这样的活动,结交与茶有缘的朋友。
吴军媛(广东深圳)
过去对茶并不是很了解,参加了这次活动之后,我才发现茶是如此有趣。在这里,我喝到了好茶,交到了好友,学到了知识,也开启了我对茶的兴趣,此次的路途奔波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政和的茉莉花香我将终身难忘。期待与大家的再次重逢,共品好茶。
 
作者: 张蕾 陈浩
日期:2023-07-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