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留山红心茶
普洱茶
六百年,沧海桑田,丹心不改
一片茶叶,也有丹心如血。
  于倭寇之乱中,救逃难一族;
在列强肆虐时,含恨隐世;
幸在太平盛世,重振荣光。
留山红心茶,它的命运,与跌宕的中国近代史共沉浮。
一一次迫不得已的迁徙,成就红心茶的兴盛
明洪武年间,倭寇之乱日渐炽盛。居住于福州府的潘氏一族不堪忍受倭寇骚扰,遂举家迁移,沿水路南下,途中遭遇风浪,登陆泉州。族人对倭寇已是惊弓之鸟,唯恐再遭祸害,于是马不停蹄一路西行,最后疲于逃难,便暂时留宿于安溪无名山(后命名为留山村)。
始祖潘聪见全族奔波劳累,又渴又乏,有的族人甚至身染数疾,心急如焚。潘聪就地寻食,无意间发现几株茶树,与平常所见茶树不同,其芽芯呈红色,十分娇艳。恰逢全族奔波劳累,又渴又乏,逐采下红心茶叶,煮山泉而饮,此茶入口清香,生津止渴,饮后如久旱逢甘露,精神倍增。
于是,族人决定在此定居。所谓:“山留人,茶留人”,留山村和红心茶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潘氏后代开基留山,开拓茶园,专攻茶道,声名远扬。
 
二万里山河,红心茶这里独有
据《安溪县志》记载:安溪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代陈懋仁在《泉南杂志》中记载;“茶,晋江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可见,留山茶早在茶乡安溪久负盛名。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但是红心茶却仅仅在安溪西坪留山村有产。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土壤,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
 
红心茶为红芽歪尾桃茶钟,其芽心和叶片呈红色,是乌龙茶中的特殊珍品品种。潘氏一族感念红心茶当年救族人于危难之中,代代种茶,代代饮茶,专攻茶道,还形成了潘氏族女出嫁时,陪嫁品中必有两罐陈年的红心茶,以及红心茶茶树苗的风俗。
精研茶道数百年,历代潘氏制茶人的心血积累下来,形成了传统独有的潘氏制茶古法工艺。由潘氏古法制成的红心茶,发酵程度达到80%(一般乌龙茶发酵50%),属于红乌龙,口感独特,兼具红茶的红韵和岩茶的岩韵。
 
三朝代更迭,六百年红心依旧
公元1876年(清光绪二年),清政府风雨飘摇,北有沙俄占据伊犁,意图吞下新疆;南由英国凭借《烟台条约》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时年光绪帝年仅五岁,由两宫皇太后慈禧、慈安垂帘听政。
时局混乱中,红心茶受全面海禁政策影响,空有入世之志,却无入世之门。茶叶累积,销路断截,销量下滑,渐渐退出江湖。
 
公元1921年,民国纷乱。留山堂第十五代传人潘宏便的三个儿子全被强制充军,不幸死于战争。留山堂名存实亡,为传承祖先百年基业,潘宏便招男入赘,默默坚守祖业。
公元2012年,留山堂第十八代传人潘灿同在安溪县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正式复馆留山堂。遥想明洪武年间,留山堂创始人潘清泰留下堂训:“茶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注释,物不以童叟而欺之,神不以人贫而偏待。 ”消逝了百年后,持“贵德重道”精神的留山堂重振荣光,红心茶终于壮志能酬。
 
 
作者:茶小仙
日期:2016-09-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