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山介绍 > 普洱茶山头 >
翁基新生代茶人的智慧经
普洱茶
翁基,这个位于普洱澜沧县景迈山最高处的布朗族古村落,对笔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之前笔者曾多次来到这里游览,但2016年7月的这次略有不同,笔者不仅第一次住在了这里,而且客栈主人是茶人。这些元素注定,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经历。
故事:翁基最早的客栈
翁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隶属于普洱澜沧县景迈山芒景,它其实是一个村民小组,总共86户人家,95%以上为布朗族,有少量汉族、拉祜族和傣族。
笔者此次拜访的,是在翁基最早开客栈的一户布朗族人家,客栈名就叫翁基客栈,笔者到访的时候,恰好这家新盖的房子挂牌。接待笔者的是八零后布朗族汉子叁文(汉族名字张叁文)。
在布朗族家里,老大的名字里都带有“岩”或“伲”字,叁文还有个哥哥,布朗族名字叫伲罗(汉族名字张光明),这些汉族名字是读书的时候老师给取的。在翁基,村里一个大学生都没有,高中生也寥寥无几,叁文只在“榕树学校”(翁洼与翁基交界处)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叁文的哥哥伲罗则上到五年级辍学。
兄弟两个都娶了本村寨的布朗族人为妻,叁文的妻子今年20岁,是家里的独女,叁文比妻子大九岁,两人是自由恋爱结合。村里的男人一般不找外面的女人,就是在家采茶、做茶、务农。
 
翁基最早的客栈就是叁文的哥哥伲罗开的,当时客房总共有五间,用来招待买茶的客人,客栈2012年建成,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那栋房子是伲罗2006年花1.4万元买回来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搬走了,政府曾一度想征用,但是伲罗没卖,2011年老房子被拆掉建客栈。叁文家现在新建房子的地方才真正是他家老房子,这里准备增加5间客房,以便充分满足旺季客人的需求。
在翁基,村寨四面都有大树,如果为了一些利益本可以砍掉这些树,但是翁基人没有这么做,而是把这些树保护起来。建新房的时候,人们觉得因为盖房子而破坏了一些有生命的树,因此都会在房子立一棵“柱王”(第二层的第五或者第六根木头,下面垫着白色的布,放一些傣族的蜡烛香),相当于给这些树安了个家。如果布朗族人晚上梦见家里过世的老人,早上起来还没吃早饭,就会马上给“柱王”上供。
 
传统:布朗族与茶之缘
翁基最早的寺庙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在村子入口处,后来在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于2006年至2007年间新建的寺庙基本上按照老寺庙的外貌和样式修建,只是位置略有改变,考虑到安全性,所用的建筑材料加入了混凝土,不似原来的纯木质结构。而且过去只有翁基有寺庙,其他村寨是没有寺庙的。
追根溯源,布朗族过去的头人并不是布朗族,而是佤族和傣族结合生下的布朗族人,事实上布朗族人是傣族和佤族的后人,所以布朗族人既能听懂佤语,又能听懂傣语。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与傣族的信仰相同,布朗族过泼水节就是七公主嫁给布朗族王子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很高兴,每年到七公主出嫁的季节,就给七公主过节。
除了在景迈山芒景翁基有布朗族生活之外,在西双版纳的勐海也有布朗族人分布,而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在缅甸,那里的布朗族多是战争逃过去的,但这些布朗族人的语言与翁基的不太一样。过节的时候,这些缅甸的布朗族人也会来翁基找亲戚,通常是第五代人,如果遇到语言不通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用傣语交流。由于傣族听不懂布朗族说的佤语,他们也会用汉语交流。
 
早期有一种说法,布朗族不能与哈尼族通婚,据说这样会导致眼瞎。如今芒景也有布朗族与哈尼族通婚的,也许时间不够长,还没有看到眼瞎的状况,但是在布朗族心里,是有这种恐惧和担心的,不知道是编造出的,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布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安无事,通婚的多是傣族或者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也没发生过冲突。传说中的七公主是真实存在的,傣王的女儿七公主与布朗王子帕哎冷结合,苏国文是帕哎冷的后代,是布朗族的第三代头人。傣族通常都生活在平原,而景迈山为什么会有傣族?是因为当时傣王把七公主嫁给帕哎冷,觉得太对不起女儿,就让傣族跟着七公主陪嫁到景迈山。现在景迈山的大平掌茶园就是当时的祖先种留下来的。
传说有一次打仗的时候,帕哎冷受重伤,在荒山野岭昏倒,手下有个士兵比较机灵,感觉绿色的东西里面必定有水分,这个士兵就把绿叶塞进竹筒中,竹筒上打了个洞,绿叶被舂烂后有水分渗出,帕哎冷喝了这些水,口不感觉干了,就问士兵他喝的是什么?后来他们把舂的叶子分析成分,找出树林中与之相同的树叶,做上标记加以保护。其实这就是最早的茶叶。帕哎冷觉得这种叶子是一种药材,就找来给岳父傣王喝。因为当时只能土司进攻进献傣王,就在“土”字上加了个草字头,变成“茶”字。因此,布朗族虽然不是种茶最早的民族,但绝对是发现茶叶最早的民族。
 
品牌:重视品牌和品质
叁文家百年老店的牌子可不是徒有虚名,这家做茶的历史可谓悠久。茶叶是布朗族生活的一部分,叁文家生态茶有120亩,父亲种留下的四五十亩,古树茶二三十亩。弟弟叁文负责生产,哥哥伲罗负责销售,客户有广东、北京,通过前来旅游的游客销茶。刚开始卖的不多,几百克而已。现在最大的客户一年订货十几吨原料,2016年春天价格每公斤古树茶在五百到六百年,生态茶三百公斤。
如今,翁基茶叶销量最大的要数他家。每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利润在15-20%之间,销售额最大是在2014年,达到600万元,目前属于中型茶厂。除了两个自家兄弟做,他们还联合了一个表弟,三个布朗族新生代茶人就这样联合起来,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叁文说,保证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第一批货与下一批不一样,客户可以把货发回来。叁文兄弟两人打造了“翁基”品牌,并在于2013年注册了这个商标,成立了巴朗茶魂有限公司。2014年,翁基茶业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开始运营,到目前为止还算成功。他们把古树茶加工为普洱茶,小树茶则加工成红茶和兰花香茶,一边做茶一边研究消费者的口感。在收鲜叶的季节,村里一半的老百姓都会交茶。叁文认为,茶叶要成为商品、品牌才能让老百姓致富。口感和价位是最关键的,因此品质做好,市场稳定,让有钱没钱的人都可以享受普洱茶的口感,让他们能消费得起。
 
叁文说:“我们认为,有绿的东西就有生命,有了生命就有灵魂,我们现在喝的茶已经不是茶,而是茶的灵魂。就像人死了,灵魂还是存在的,只是换个地方生活而已。”这是布朗族对茶特有的看法。
叁文的外公因为地主成分,文革期间曾逃过去缅甸,大约有一年的时间跑回来。叁文的外公会一些手工艺,可以编制篾巴等手工艺品,还会打制镯子出售赚钱。
傣族做生意精明,布朗族中有一种说法,说是跟傣族换鸡蛋,你怎么样都换不过傣族,因为不管怎么样,傣族都会比你多。因此,布朗族与傣族合作的方式比较少,除非是傣族亲自来找,布朗族是不会主动找傣族做生意的。
在景迈茶火起来之前,茶只是作为待客用的,茶地里经常会种些甘蔗,有人背着辣椒、碗、杯来村里,布朗族便用茶与之交换。
大平掌茶园虽然是布朗族头人留下的,但它现在属于傣族,归景迈大寨所有。只要是土生土长的景迈人,都会分到古树茶地,面积只是或多或少。如果一家有兄弟两个,一定会平分,不会因为茶地面积的多少而出现纷争。
 
智慧:全方位发展道路
叁文家盖新房花费了30万元,木材全部是购买的,做旅游要开餐厅,叁文家正在建设中的将来用于开餐厅的房子,还计划建停车场。全面打造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给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当地百姓才能有收入。
新客栈二楼的布置充分考虑到客人的需要,提供喝茶的场所,给一些画画创作的学生提供休息的场所。客栈尽可能提供优质平台,让客人住下来,与村民沟通接触,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当地的土特产带回,这样的旅游思路实施了快两年,效果不错。在翁基,越来越多的村民按照这样的模式吸引游客,发家致富。
有的人担心,翁基长此以往,会变成丽江模式,当地人把房子包给外地人,弄得非常商业化。而叁文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翁基的村民不会去别的地方,茶地都在,老人也不会出去。而且翁基村民文化程度不算高,去外面是无法生存的。
 
前景:一些隐忧和担心
叁文分析,景迈山三四月采茶季,总共两亿元的资金分到每家每户,并不能养活每个人。客户来是好事,但是价格高会导致品质乱,网络时代只要有人发现有品质差的茶出现,就会迅速传开。如果长此以往,他们下一代的子女要怎么办?叁文现在做的一切也是为了下一代。
古树茶面积越来越少,现在还能分到亩数,叁文担心,以后他的孩子或者孙子可能只能分到棵数。现在种植的都是生态茶,古树茶必须是有年份的,里面的成分也是不同的,古树茶茶叶苦而不涩。古树茶只采春天和秋天两季,夏天不采,时间久了,由于不打农药不施肥,一些古树茶就死掉了。茶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保留到现在,现代的人可能还没找到其真正的好处,养生只是人们普遍的共识。
在翁基客栈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叁文的哥哥伲罗送笔者下山,他说勐海的茶店8月开业,他最近经常往新茶店跑,笔者便跟随他前往勐海。
 
伲罗说,之所以选择在勐海开茶店,是因为那里是茶人和茶客的聚集地,特别是从版纳景洪来的客人,必须要到勐海。但是他的客人到了勐海,连个落脚喝茶的地方都没有,因此他决定把茶店开到勐海。而且他的熟茶加工师傅在勐海,熟茶加工工艺相对复杂,把制茶师傅请到景迈山上多有不便,因此他便把制作熟茶的原料从景迈山运到勐海,在那里请专业的制茶师傅加工。不过伲罗未来打算在景迈山做实验制作熟茶,希望能成功。
另外,伲罗与柏联集团关系很好,笔者下山的时候,他在柏联普洱茶庄园停留,与那里的工作人员商谈进一步合作的事。之前柏联集团就把客户介绍给伲罗,这次他在勐海开茶店,柏联集团在景洪接了客人,就可以到伲罗的茶店喝茶做生意。
笔者深深感受到,兄弟俩的生意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与二人机灵的头脑不可分,布朗族踏实稳重、充满智慧的特点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
作者:邵鸿雁
日期:2023-08-0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