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历来以其独特的“岩韵”得到无数茶人的青睐,如果说得天独厚的环境是岩茶的“天资”的话,那么如何巧妙运用这与生俱来的天赋就是对武夷山人的考验。
武夷耕作法
武夷山地形特殊,茶园多在悬崖绝壁构成的深谷幽崖,经过武夷先人数百年的不断地研究和改良,终于研创出了独一无二的武夷耕作法。
武夷耕作法是形成武夷茶优美品质的基础,除了武夷山,在整个闽北茶区都得到了广泛实用。随着茶产业的工业化发展,耕作法的部分形式随之有所调整,但是基本的方法和精神依然贯穿武夷山茶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独特的耕作法,我们前往高级农艺师罗盛财建立的龟岩种植园基地里,他一直以较为传统的武夷耕作法打理着这片茶园。
“张老(茶学界泰斗张天福)曾经总结过传统的武夷耕作法,包括不施肥、不修剪、稀植、深栽、深耕、客土、削草等等,并且当时武夷山的茶叶以武夷菜茶为主。如今,武夷茶区多是使用改良版的武夷耕作法,任何方法都要跟上时代才行啊。”罗盛财一边跟我们解说,一边带我们往大山的深处前行。
走了一段路后,他在一片肉桂茶树面前停下,示意我们留意这片茶树的行距和株距,“我将它们的行距控制在1.6~1.8m之间,株距离在0.4m左右。这就是武夷耕作法中讲究的稀植,因为我们要给茶树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和枝叶的舒展,武夷山的茶树讲究老丛,树龄越大,滋味越厚。”
基地中的茶树经过了适当的修剪,保持着相差不大的高度,这样不管是人工还是机械采摘起来都相对方便。如今武夷山除了少量茶农坚持不修剪茶树外,多数茶园选择适度修剪。
在罗盛财看来,过去的“不修剪”主要针对武夷菜茶,有性孕育的后代呈现千姿百态的形状,而且采摘时间无法同步,另外过去岩茶总体产量不大,生产效率也不如当下高,所以没有修剪的意义,如今多数茶园都有适度修剪,但是讲究丛味的老丛水仙和个性鲜明的奇种还是值得保留传统的方式。
作为武夷岩茶名丛的守护者,罗盛财十分珍爱武夷山传统的武夷菜茶资源,从1900年开始,他就和同事在霞宾岩溪仔边建立了武夷菜茶种子资源圃,有效地保护了优良单丛。
对于时下整个武夷山流行肉桂、水仙品种的现象,罗盛财认为有其必然性,武夷菜茶作为古老的当家有性系品种,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武夷菜茶在种植、采制等方面目前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群体的个性化更无法赋予产品鲜明而稳定的特点。
“武夷菜茶的不确定即对其有所限制,但也是其魅力所在,在某个时期它的光芒也许会被遮盖,但是不会消失。”他静静地看着园中茶树,带着坚定而温和的眼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很多茶山存在过度开垦、管理不善的情况,茶源于自然,它的“芬芳味醇”都来自于那,而如今,茶的发展步伐却渐渐有了“侵犯”自然之嫌,如何让茶和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发展,已然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茶叶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几次媒体的相关报道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为何这方面的防线会显得如此脆弱,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茶园,如何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乃至有机茶园,是各地茶农共同面临的问题。
由于出任武夷山的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荣冰对武夷岩茶有了更多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机会,对于武夷山茶园的管理,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大自然赋予了武夷山茶园很多的先天条件,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大等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作为山地茶园,武夷山地形复杂,植被多样,暴雨季节同样面临极大的考验,所以如何按照高标准茶园建设管理茶园是有重要意义的。”
对于如何建设良性生态茶园,陈荣冰提出了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立足于现有茶园的改造,严格控制新垦茶园面积,禁止毁林种茶,超坡度开垦;
二是倡导茶园推行“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的原则,强调山顶、山腰、山底都保留足够的植物带;
三是坚持科技兴茶,遵循茶树良种良法栽培,实施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四是采用现代茶叶生产模式,推广茶叶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园林化高标准生态茶园,恢复茶园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系统到茶与自然相和谐调发展的目的。
如今武夷山茶园大致可分为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允许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适量的农药等,但残留含量都要控制在国家标准内;而有机茶园是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强调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等,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陈荣冰看来,无公害的生态茶园已经将茶叶安全控制在绿色健康的范围,但是有机茶园的进一步推广将是未来武夷山茶园发展的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