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法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唐代“痷茶”的壶泡法;一是源于宋代点茶法的“撮泡法”。
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纳茶于瓶或缶中,以沸水(汤)淹泡(沃),有如后来的泡茶。陆羽倡导煎茶,故对这种“痷茶”持反对态度,“痷茶”是指病态的、夹生的茶,具贬义。用瓶、缶泡茶时斟茶总是不便,于是改用有柄有流的壶来泡茶,斟茶也方便,从而形成壶泡法。中唐的“痷茶”实是壶泡法的萌芽。
在点茶法中,略去调膏、击拂,便形成了末茶的冲泡,将末茶改为散茶,就形成了“撮泡”。撮泡萌芽于南宋或元代,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元画家赵孟頫《斗茶图》中人物左手持盏,右手拿汤瓶,直接在盏中注汤泡茶。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亦有记载。
明朝人田艺蘅约撰于1554年的《煮泉小品》一书“宜茶”条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枪旗舒畅,清翠鲜明,方为可爱。”以生晒芽茶在茶瓯中冲泡,芽叶舒展,清翠鲜明,甚是可爱。这是关于散茶在瓯盏中冲泡的最早记录,时在明朝中期,公元十六世纪中叶。田艺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杯盏泡茶可能是浙江杭州一带人的发明,亦为钱塘人的陈师《茶考》亦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晒之,予亦不满。”这种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水冲泡的方法又称“撮泡”,亦即撮茶入瓯而泡,是杭州的习俗。
壶泡法不知起始什么时代?成书于明朝万历中的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张谦德《茶经》均有对茶壶及壶泡法的记述,壶泡法的起始当在明朝万历年前。因壶泡法的兴起于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同步,壶泡法则恐是苏吴一带人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