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兴盛于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至干焦状态,用天然石磨碾(高级的是玉质)磨成粉末。
自古以来,明朝以前相关饮茶的记载基本都是关于抹茶。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还审订了评茶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点茶,并由此盛行斗茶。
北宋负责茶叶转运的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抹茶的饮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他的记述相对比较广泛,实际在唐朝和北宋时期,抹茶并不是这样简单的磨末就冲饮了。我们在明代的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可以看到明朝的史学家和文人,是如何描述宋时代的抹茶饮茶法。常见吃的茶有:莲子百合桂圆茶、栀子丁香红豆茶、蜜桔红枣木樨青豆茶、菓仁茶、等等。
茶在成为一个文化体系之前,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而被发现,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我们的祖先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只把他作为文化存在,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因为中国人的实践生活需要而存在的。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人,觉得很文化,就可以很唯美。那是没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的。
一碗抹茶,不单单是茶,实际跟诸多的配料有很大的关系,茶是主要的引线,把各种的配料组合起来,成为具有独特的养身功效的一碗茶,既能品饮出茶中丰富的美味,同时又有益于身心。
所以调制的不只是一碗茶,而是调制了一碗生活的情趣。
一杯茶的文化,首先是有用,然后还可以让他更唯美!
喝茶是本人的爱好,了解茶是生活的一个习惯,尝试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乐趣。闲来约三两好友,亲手调制一碗抹茶,大家品味感受茶的世界别一种风味,可以参考想象古人“吃茶去”的生活情趣!
自制桂花青豆龙井抹茶:
备料:红泥炭炉燃一炉竹炭,把特质的陶泥焙茶罐烤到温热,取三泡量的明前龙井芽头,在炉子上焙火,直到茶香四溢,茶芽干焦为止。在石臼中将茶捣碎呈末状,锣筛出细密的茶末。把桂花和青豆分别焙焦,也用石臼捣碎锣末。
具体的用量都是因人多少而定了,没有具体严格的标量,这也是喝茶人的习性,世间的事情本来都是没有所谓具体的标准的,如果喜好可以尝试下。
冲点:将备好的茶末、桂花粉、青豆粉、根据需要放置在一个专用的调茶碗里(也可以找个合适的碗替代)。用铁壶在炭火上烧开水,右手提壶,细流缓缓的注水,左手用茶筅均匀的按照顺时针方向,慢慢打圆,轻打水面带动原料,慢慢与水混合,逐渐呈糊状,但不能粘稠,也不能清淡。用茶勺将调制好的抹茶分杯,杯子最好有专用的建盏杯。
品饮:古人是仨人一碗,五人两碗,七人三碗的传饮(因为是至亲好友)。现在都讲究卫生了,每人一杯,那就要分三口啜品。
抹茶口感厚重,茶性茶香浓郁,虽然入口有明显的苦涩,但只要茶叶的品质好,落口苦涩就会很快的褪去,回甘明显,茶香持久。
正所谓:一苦二甘三回味,人生三味一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