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深秋时节,北方的城市却因一场初雪早早的进入了冬季模式。过早的寒冷,并没有让人们变得消沉,对于一些茶人来说反而更增加了些许兴味。减少了户外活动,更多的选择待在室内,焚一炉香、煮一壶茶、读一本书,度过一段闲暇的时光。古时君子的四大雅事即为:焚香、煮茶、挂画、插花。亦有很多关于煮茶的诗词,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就曾有“风炉煮茶,霜刀剖瓜”的名句流传至今。
煮茶,听起来貌似就是把茶放在一个装着水的容器里煮即可。如果这么想,那就把这件雅事想的太简单了。煮茶的讲求有很多,古人煮茶讲究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为会不会掌握汤候。
宋本《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茶圣陆鸿渐也在《茶经》中强调:“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古人煮茶着重强调水的老嫩,其中的茶品选择、器具选配、加热方式似乎介绍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古时候茶的品类没有今时今日这样的丰富,亦没有有机、台地、农残、重金属一说。在茶器的材质与造型上更加的单调,唐代的煮茶器绝大多数均为金属质地,以贵金属为主流。造型上也是很简单的“铫”型,没有太多别的造型。加热方式更加的单一,基本上是炭火、柴火。如此简单、统一的标配,古人自不必大书特书,只需在文章中用几个字去提一下,读者既能心领神会。
然而,今日之煮茶已非古人之煮茶了,需要考虑的点最少有四项之多:择茶、选器、用水、火候。应茶友的要求,今做此文主要分享煮茶之择茶与煮。首要讨论的内容就是——什么茶适合煮?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煮茶的文章,其中谈到何种茶可以用来煮的时候,大多数的建议是“老白茶”“老普洱”啥的。个人认为,这样的建议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只能是误导消费者。按“名”索骥的舆论影响,只能促使了茶叶市场的混乱无序。任何一种商品,尤其入口的饮品,怎么能说个老字就是老,说个三年如何,七年又如何,就如获至宝呢?!
在选茶的这部分,笔者建议大家,在自己的品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道行”之前,先慎重的选择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大厂家的、经过检验检测的、有机茶。不要听卖茶人讲几个故事,看几张照片,就信以为真了。这样的茶拿回家使劲煮,天天喝,都不知道喝了些什么到身体里。本来是超强的保健意识使然,结果却事与愿违。关于“老”,个人还是建议,自己存的肯定错不了,别人存的,那就不好说啦。在此,不展开详说老茶的功效问题。关于什么品种茶可以煮,笔者再多说两句,其实什么茶都可以,只不过是煮出来好喝不好喝,有没有重金属析出、农药残留超不超标等等。其实话说回来,如果是超标、有残留的茶,无论是煮还是泡,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煮茶只是加速了茶中内含物质的快速释出,而泡则是缓慢的释出。总之,无论煮还是泡最重要的都是要选点让自己喝着放心的茶。
第二个想与大家分享的技术性问题——如何煮?如何煮,当然不是用水煮这么简单的回答。首先,茶选好后,要根据投茶量来选择是先泡后煮还是直接煮。如果选择直接煮茶的情况下,那么,个人建议:1、投茶量减至平时冲泡量的2/3;2、在煮茶器中投入2/3水;3、先把水煮至微微冒泡还未沸腾的状态;4、把备好的茶放入煮茶器中;5、沸腾后即可饮用。笔者的习惯是喝完一壶的2/3蓄水再煮,而非反复沸煮。至于,一道茶到底能煮多少次,只能说“因茶而异”了。
先泡后煮也是一个科学VS节约的好方法。一道好茶,先用冲泡的方法把他的内含物质一泡一泡均匀的释放出来,在最后的时候还可以再煮一壶,可以把这道茶的全部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完全的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