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益于茶性的记载(历史篇)
普洱茶
紫砂壶据可靠资料记载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到当代达到鼎盛时期。紫砂壶作为饮茶的器具,强调的是茶具的身份。紫砂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性的发挥,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相关的记载。但是不能盲目的吹捧,需要切合实际的弘扬紫砂文化。
紫砂壶益于茶性的记载(历史篇)明代茶人的发现
1391年朱元璋提出废团茶之后的百余年间,文献尚未见到对紫砂壶的记载。自明代中期正德年之后,才陆续有书画家把紫砂壶画进了作品,作家、茶人把其特质写进了书里-------
一.紫砂一词最早出自徐渭诗。明代的书画大家徐渭(1521——1593)曾有不少诗写了“紫砂”一词。如,“青箸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何用迢迢三百里,紫砂盆去买宜兴”等,徐渭指的是茶叶罐,而不是说紫砂壶。其后的著名文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倒没有用“紫砂”的词汇。
二.明代作家屠隆的描述。屠隆(1541——1605)是明代戏剧家、文学家。他作为作家接触广、视野宽,且著作多。明万历年18年即1590年作的《茶说》,在《藏茶》一章记载:“------又买宜兴新制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洗净焙干所用-------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又在《择器》一章里说:“------金银为优,贫贱者不能具,则瓷石有足取焉-----无釉瓦瓶,渗水而且有土气,用以炼火饮之,逾时恶气缠口而不得去,亦不必与猥人俗辈言也。”他还写了以谈家俱为主的《考槃余事》。在这部书中,他记载了文房用品多达40余件,其中介绍了紫砂茶罐。在卷三的《茶笺》中有:紫砂茶罐“宽大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屠龙的两部著作距正德年相距近百年,从书上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明:其一说明在那百余年间是泡茶法、煮茶法、煎茶法并行。三法并行时,金银铜锡瓷壶也是并用,且以金银铜锡瓷壶为主、为高。其二对紫砂茶罐评价很高,说明泡茶法带来了储茶方法的变化。其三还说明紫砂茶罐已成为“文房用品”,在他的眼里比紫砂壶的地位还高。看来屠隆很富有,其时他用的可能是金银铜锡瓷茶壶。若屠隆所说“无釉瓦瓶”是紫砂壶,也只是作烧火罐。屠隆的著作谈了砂壶羞于茶叶罐的故事,但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
紫砂壶益于茶性的记载(历史篇)三.许次纾是最早参与鉴别者之一,是把比较结果写进历史的第一人。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在1597年写作的《茶疏》中说:“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饶州,即景德镇,这里说“极不堪用”不是其色其型,而是指泡茶功能不如“大而不雅”的紫砂壶。
四.记载紫砂壶特质的是许次纾,而记录紫砂壶鹤立鸡群“砂者为上”的是文徵明的后人文震亨。他写作于1644年左右的《长物志》的卷十二《茶壶茶盏》一节里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更为实用。”
五.宜兴砂壶泡茶好,也引来各地制作砂壶泡茶。最早记载、评说各地砂壶皆不如“阳羡砂壶”的是李渔。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江苏雉皋(今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在《李渔杂说》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李渔之说,一讲砂壶好,不仅好,可堪称妙;其二,各地制作的砂壶,皆不如阳羡精彩;其三,这些是当时茶人都知道的事啊!
紫砂壶益于茶性的记载(历史篇)六.。“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把这句话第一个写进紫砂文献的是明代周高起,他写作于1640年左右的《阳羡茗壶系》一开始就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甆,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警人眼”---------”(见《紫砂古籍今译》之5页)。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8-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