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营销 > 市场分析 >
从2016年度茶界十大现象你看懂背后有什么变化趋势吗
普洱茶
今天我们就以“十大现象”为轴线,带大家重新回味一下这个即将过去的、百感交集的2016。
1、茶企寻求突破,自觉和电商成长
资本化介入后的茶企突破性成长样本。在今年的淘宝双11,在乌龙茶品类的销售排行里,前9名都是铁观音,第10名才勉强挤进去一个武夷岩茶,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蝉联乌龙茶品类第一名的八马茶业,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
与此同时,从去年12月8号,成功挂牌“新三板”以后,八马也开始用参股、控股等方式,开始了全茶类的产业布局。
也就是说,八马,这个中国最大的铁观音生产商和销售商之一,已经从专做铁观音,开始转变为铁观音为主,慢慢覆盖到绿茶、红茶、白茶、普洱、大红袍、花茶等各类茶叶产品以及茶具、茶食品等,成为一家集基地种植、新品研发、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全茶类连锁经营企业。
可以说,拥有优质的核心团队、强大的渠道优势等核心价值的八马,通过资本引入更新的现代理念和市场控制方式,已经成为当代茶企突破性成长的一个样本。当然,你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是否具有驱动茶业与现代营销的接轨的能力也是个重要考量参数。
 
2、买方市场影响生产端走向
柑普、普洱丹珠和熟茶的崛起只是表象底层逻辑是非专业级个体消费者在茶类消费占比中持续扩大,开始影响生产端走向。
柑普、普洱丹珠、高端熟茶,都不是普洱领域的传统产品,但在今年的市场上,却都大放异彩,堪称表现突出的新晋明星。
这表面上看是普洱茶产品市场一次成功的推陈出新,但事实上,底层的逻辑却是非专业级的大众消费者们在茶类消费占比中的持续扩大,并最终开始影响生产端走向的案例。
 
3、非遗现象,匠人精神和匠人经济复苏
这几年,“匠人精神”在国内频频被提及和使用。如何坚持和传承匠人精神,变成当代文化的一个主要命题,不过,我们认为,传承匠人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打造匠人经济。
从去年开始,茶语网正式布局电商平台,即茶语市集。不同于其他电商平台对商品的直接销售,茶语市集的电商,是以人为载体的——他们有各大茶类具有“匠人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各种好器的制作名家,和各大品牌掌舵人或核心技术负责人。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这些真正拥有传统技艺、代表传统文化的人,是可以被消费,是能被商业化的。
因为商业和文化并不冲突,传统与现代也并非两极。只是就文化而谈文化,就传承而谈传承,是没有稳固的根基的。而能被消费的文化,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能融入当代的传统,将永不消逝。
 
4、生活类大号全面涉茶
在我们目前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微信中,很多做生活方式的大号在完成了早期的内容与读者积累后,都开始进行了电商平台的建设。
而这些生活类大号们做销售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不管懂不懂茶,专不专业,都开始卖起了茶叶。
这说明,茶,这个最能代表中式生活方式的饮品,首先确实深入人心,不可避免。而另一方面,由茶消费本身的巨大体量,以及由茶而延伸出周边产品,比如器皿、家具、服装等等,所构成的庞大生活消费体系,也确实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在经历茶行业一轮又一轮的热潮与退潮之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无论资金多么雄厚、营销模式多么高明的平台,要进入茶产业,都要有“沉”下来、“慢”下来的耐心和决心。
 
5、互联网不再是新话题,而是基础设施。
在一个多月以前的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中,马云说,“电子商务”这个词将会消失,明年起阿里将不再提它。在这里,“消失”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社会不存在电商了,而恰恰相反,应该说是已经不存在没有电商的商业了。这一点在茶行业里也表现非常明显,这几年几乎是“无茶不电商”,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个新鲜话题,而是基础设施了。
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网上开个店,卖出一盒茶叶,就叫“电子商务”。但今天,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也必须深入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
而这一点在今年的“双十一”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一些线下著名的茶叶品牌线上流量大幅增加,而纯以低价策略拼流量的线上茶叶店则消失了一半。
可见,线上线下的交融已经势在必行。你以为过去的十年,我们已经被互联网改变了很多?真正翻天覆地的改变还没有到来。
 
6、茶类金融化盛行
从2015年开始,茶叶金融平台的风潮越来越热,2016年6月,光北京茶博会上就展示了六个茶叶金融平台。而在最具后发酵茶增值效应的普洱界,互联网金融和茶企结合的方式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比如在大圆普洱交易中心,就已经有二十多家大型普洱茶企上线,达成战略合作。
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互联网金融也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如何将手中的钱合理利用,如何投资理财。在通货膨胀时期,优质的后发酵茶类,正在成为投资理财的一部分,实现基础保值及增值收益。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茶业、茶文化和茶叶金融的潜力会得到进一步释放,推动以茶叶金融为产业的创新升级。当然,茶叶的金融也是一个系统严密的生态圈,无论是投资者、茶企也都不能仅仅只关注眼前利益,茶叶的品质才是核心,茶叶金融化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金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茶叶也是大宗商品交易的一个体系,如果要做投资,必须注意金融风险。
 
7、茶城业态全面衰败
近年来,从各大新闻媒体时不时就会出现的“茶城关店潮”的月经帖,到今年6月份,北京马连道宣布“将疏解茶叶批发仓储,产业园计划选址冀津”,将外迁提上日程。
曾经诞生一个又一个财富故事的茶城时代,确实好像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了,新经济常态下去中心化成为必然。而新的经济常态下,茶城还要不要开?要怎么开?也许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一句话能给大家一点启示,他在马连道地区调研的时候说,茶城应该“为北京2200万市民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
 
8、健康恐惧推动商务模式变更
今天,在各大公司和商务人群中,都在悄然地发生一些变化——商务拜访中,纸杯接待已经慢慢升级为公司茶座接待;而在商务应酬中,酒桌商务已经在向茶桌商务慢慢转移。
用酒来证明自己交际能力的越来越少,茶的健康属性却越来越受瞩目。这不仅仅是商务洽谈的配套升级,也不仅仅是国饮茶叶的一次文化逆袭,内里的驱动,更是人们的“健康恐惧”。
层出不穷的现代病,让我们已经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也经常“捉襟见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怎么样在“有病治病”之外的日常生活中,防患于未然,越来越被更多人重视。
于是,茶,这个最具自然、健康属性的饮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9、茶文化圈日益年轻化、时尚化
相信关注文化现象的人,都已经慢慢察觉这几年一个可喜的现象——以茶为代表的东方生活美学,已经慢慢渗入80、90后的年轻群体,呈年轻化、时尚化的趋势呈现。
比如在茶人朋友圈颇有影响力的“博山茶馆”,它的两位创始人,都是出生于1989年的高颜值“小鲜肉”。而90后林晓东作为武夷岩茶著名的自媒体掌舵人,已然是个资深老茶鬼。还有青瓷领域的“龙泉三杰”,年纪最小的王杰才1985年生人,但他们工艺上的造诣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年龄。
在过去,我们一提及“传统文化”,提及“茶”、“文玩”、“器具”,总是不由自主地觉得厚重、老朽,总是觉得不招年轻人“待见”,总是慨叹“传统文化完了!”但事实证明,不是我们的文化“老派”,而是过去的思维“腐朽”。
而且90后对于中国传统手作、首饰,对于传统顶级材质,如珠串、沉香、蜜蜡、南红、硬木的需求和审美也成为了强大的时尚消费导向之一。
 
10、茶主题活动激增
茶会、茶旅游、茶培训、茶空间开始成为系统化产品,茶不再是茶,是生活方式。相信今天,依然认为茶只是一种简单饮品的人已经不多了。中式生活美学,是一个结构复杂并且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文化大命题。而茶,正是我们中式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之道恰到好处的切入口。
而由茶这杯小小饮品,所延伸出的茶会、茶旅游、茶培训、茶空间、茶周边,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它们不仅创造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更在构建着一种崭新的中式生活方式的图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而在这个时间点,中式生活方式还能借茶的种子生根发芽,茶,这片小小的树叶,真的非比寻常。
 
作者:佚名
日期:2016-12-1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