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我们现在所说的宫廷普洱茶膏,主要意义上是指清朝宫廷普洱茶膏。
据介绍,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清朝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
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