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刚开春,云南老班章“茶树王”头春晒青毛茶,以一公斤三十二万元的价格,被山东商户包采的消息在不大的茶圈里“炸了锅”。一株古茶树披红挂彩,茶商和茶农紧握双手蹲在一纸箱子钱前,笑容可掬,还附带着一张按满指印的合同。土豪村每年都晒钱,这次也是做足了大戏。
茶人分两种,一种炒作概念、高价牟利的,一种踏踏实实做茶,靠手艺、口碑吃饭的,都是活法。
茶客也分两种,一种看风向、站队牟利的,一种凭喜好,只喝茶不认价格的。也都是活着。中间只差个利字。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外人本也说不着什么,有钱就晒呗,闲着也是闲着。茶圈其实很小,其中一大部分茶客已经很理性的在喝茶了,早就过了靠炒作谋取暴利的普洱神话时代。茶人与茶客更看重的是普洱本身的滋味与品质,毕竟茶最后要入口,是用来喝的。
普洱茶的本源是产于滇西南的晒青绿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成为不入流者,从无人问津,被边缘化,到由港台茶人大力推崇,又从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普洱自身的工艺演变也经历了长年的摸索。普洱并不像中原主流茶文化那样以鲜嫩为标准,原生态是其最大的特色,尤其是储存时间的节点,它是需要通过时间沉淀和转化的。可以说普洱茶走了一条与绿茶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
前段时间收到朋友寄来储存十多年的黄片老茶,我们就拿它来举例:产区蛮砖,包装纸有蛀洞,取料第三叶,无条索,压制有些稀松,黑黄相间,色泽饱满、干燥。普洱茶需要时间转换,那么就离不开一个自然条件:仓储。仓储的好坏,会在茶饼表面留下不同的讯息。老茶客会通过茶饼表面读出产地的品种质地的细节,这是对一饼普洱的最初直观感受。
品茶无外乎是注意它的鲜爽度、生津、回甘和香气。鲜爽度更多针对的是芽头部分而说,指的就是氨基酸,采摘越早的,芽头比例越大的,鲜爽度自然就越高。舌头是感受鲜甜的部位,喝到鲜的同时,自然也会有甜的感觉。单宁类物质越多喝起来就会越涩,这是相对应的生津回甘。制茶的工艺、时间转化和泡茶的要领就是要维系好这个平衡度,这就是恰到好处。
开汤,首先看到的是茶汤的色泽,橙红,清澈,无杂质。茶汤的第一口,丝爽绵滑,回甘迅速,兰香浓郁,典型的老黄片,久违了的味道。前五泡香气绵滑度持续、中五炮生津回甘持久,后五泡平稳递减,变化不大。过后兰香味慢慢淡去。黄片耐泡,更宜煮。
茶,到底有价没价?也有价,也无价。重要是看谁在喝。在茶客心里有比价格重要的多的东西,它无关炒作无关价格。
时间是份好礼物,对于普洱,褪去的是苦涩,转化出的甘甜。对于人生,褪去的是懵懂,沉淀出的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