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库存压力困扰的普洱茶厂商,或许在这轮柑普茶大热中看到了希望。
以2015年为发端,大小品牌竞相推出以普洱茶为填充物的小青柑、大红柑产品,不单是抢足了各地茶博会的风头,也正日益成为业界绕不开的话题。
2017年盛夏,正值小青柑产品制作高峰期,更多来自云南、福建的品牌厂商扎堆广东新会,眼见朋友圈的小青柑热度不断升温,疲软已久的茶市仿佛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柑普茶能成为一种“现象级”产品,绝非偶然,这充分反映了行业对流动性的渴望。一旦披上“新会柑”的外壳,普洱茶尤其是熟茶终于具备了一点快消品的样子:易于为多数品饮者接受的橘皮柑香,加上普洱茶的醇厚饱满、悦目汤色,以及商家推崇的“保健”功效……柑普茶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在过去一年里,有上游厂商借这波热潮迅速清掉了积压已久的毛茶库存,芳村的批发商们有相当一部分靠柑普茶打了翻身仗。
新加入战团的厂商兴致勃勃,踌躇满志,原料商则长舒了一口气。小小一款柑普茶,能拯救这个积弊已久的行业吗?
一个茶类的流行,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息息相关。柑普茶崛起于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普洱茶炒作低谷期。面对普洱茶终端流动性困境,厂商需要新的题材维持运转,业内的热钱也在寻找出路,毗邻广州、东莞的新会开始进入普洱茶厂商视野。新会以陈皮闻名,新会柑普茶变身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也就是短短两三年间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染指柑普茶的厂商已超过300家,还不断有新人涌入,杂牌、无牌的则不计其数。
柑普茶,说到底就是果皮+普洱茶,工艺无非生晒、烘干两种,在行业标准缺失的前提下,进入门槛并不高。但果皮的来源、树种,普洱茶原料的品质,后续的生晒、烘干工艺,每个因素细分起来就大有讲究了,加上品牌溢价,外包装的情怀诉求,同样打着“柑普茶”旗号的产品,价格可能相差几倍至数十倍,品质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两年茶博会及电商渠道各大品牌厂商亮相的柑普茶来看,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产品诉求点高度雷同,价格战也已不可避免地打响。满大街都是柑普茶,单一品牌的产品形象极难脱颖而出,“快消”其实很难快得起来,经销商得有压货的心理准备。
柑普茶作为一种个性化产品,既不同于传统普洱茶,也与传统花茶、果茶有所区别。多数购买者看重的是柑普茶的“保健”功效、令人愉悦的陈皮香味。柑普茶可以作为辅助饮品,却不大可能成为日常饮品,因为陈皮的药用功效是柄双刃剑,这一点必须承认,宣称柑普茶人人可饮是不负责任的。
既然柑普茶是个性化的产品,就应着力开发个性化需求市场。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厂商需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避免尽早卷入价格战,打造个性鲜明的“现象级”产品,最终实现真正的“快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