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壶艺》的编辑让我谈谈今年以来北京的普洱茶市场情况,我有点晕,因为作为一个北京茶商我并不称职,我的主要产品在北京销售得并不多,我对北京普洱茶市场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谈。
读到约稿的短信时,我脑子里立马冒出了“深秋里的童话”这几个字。怎么理解?一般来说,童话是美好的象征。春天里的童话是美好的,冬天里的童话则是虚假的。深秋距冬天很近了,所以,深秋里的童话其寓意是不言自明的了。
谈现在的市场形势还是要追溯到2005、2006以及2007年。在那三年时间里,大陆的普洱茶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影响深远。没有那三年的发展,我们可能至今没有理由来谈所谓普洱茶市场。
2007年以后,市场快速进入细分状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前的茶品已经成为奢侈品,数量极少,价格迅速高升。这部分最高端茶品的消费者数量极少,他们所需的茶品一般会去港台购买或者在拍卖场上拍得。2007年以后,港台茶商也已经走通途径,可以直接把茶送到北京来,(个别极高端)消费者基本无须在北京茶市上购买。
九十年代以及2004年以前的中生代茶成为有一定消费实力的普洱茶爱好者和发烧友重点追逐的对象。2009年,当市场处于极度寒冷的时候,熟茶的消费异军突起,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近两年熟茶消费的复苏再次唤醒了消费者以及流通领域对熟茶品质的高要求,并牵引着(熟茶)生产及工艺的发展。
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把目光投向2005、2006等年份的次新生茶,特别是其中的大厂茶。
另有少量爱好者和发烧友则把目光投向产地、山头,追求古树纯料甚至单株。
综观全年,从表面上看,北京的普洱茶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细分,喝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似乎比较火红。但实质上北京的普洱茶市场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健康真实,市场波澜不惊、在蹒跚中前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前些年就已经暴露无遗的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普通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跟五六年前相比,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知道普洱茶三个字的多了,多了很多。但是能够讲出什么是好的普洱茶的人或者能够拿出几片象样普洱茶的人,仍然不多。知道喝普洱茶有好处的人多了,但知道到底好在哪里的人并不多。
其次,熟茶市场的复苏虽然带动了中生代茶以及次新生茶市场的局部复苏,但这种复苏并不牢固,因为近两年来各阶层的普洱茶购买者较之前些年要冷静理智得多了。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茶友在以前或多或少地吃过亏,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爱好者和发烧友手上拿的茶已经不少了,除非有性价比特别高的茶,一般出手都比较谨慎。所以,市场还有伴随经济大趋势回头再次探底筑底的可能性,而且这种打基础的筑底过程还有可能经历较长时间。
再者,绿茶、乌龙茶不断出招巩固既有市场和夺回所失的阵地,还有不断出现的诸如黑茶、红茶等新的消费热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新加入的品茶爱好者。而前些年充斥市场不能代表普洱茶消费特点的茶品依然故我、摆满市场,客观上让普洱茶在消费者心目中失了分。
我想,以上三点应该是今年北京普洱茶市场波澜不惊、蹒跚前行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想北京的普洱茶市场在短期内依旧不会有特别大的起色。
也许有人会说,大益不是很抢手吗?我认为茶市的繁荣相当于合唱,如果在一个合唱节目中长时间地只有一个人在独唱或者领唱的话,这个作品一定有问题。同时,完全依赖单位团体采购或者把普洱茶当成礼品茶来做来销售也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