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山头茶”原料价格不断上涨,茶企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形势,近来有普洱茶厂商喊出了“不讲名山古树,只论健康好喝”的口号,并在各地路演活动中不断强化。主动脱离“山头茶”话语体系,茶企的勇气固然令人敬佩,但要围绕“健康好喝”这平淡无奇的四个字做文章,其难度可想而知。
近十年来,普洱茶产业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在“山头茶”这个车头的牵引下逐步加速的。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原料收购价按五级十等划分,只论老嫩,不论山头。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将这一做法沿用至今。即使在原料价上涨最迅猛的2014年,勐海茶厂开出的特级春茶收购价也不过46.6元/公斤,而当时老班章的春茶价格已去到8000元/公斤左右,两者相差170多倍。
以2010年为发端,“山头茶”与大厂料的价格鸿沟越拉越宽。在“名山效应”驱动下,许多原本籍籍无名的寨子跟风涨价,茶商的触角伸到哪里,哪里的价格就直线上涨,仿佛这些“名寨”已经被埋没了多年。临沧“山头茶”代表冰岛算得上这轮“山头热”的典型,2010年之前,原料价不过数十元/公斤,自从某茶商进驻“承包”之后,2013年已飙升至6000元-1万元/公斤,近几年来的开价也远远把老班章甩到脑后。
事实上,除了史上“周八百里”的古六大茶山、以及少数几个在地方志上提到过的山头之外,今天的多数“名寨”出名也就是近十来年的事情。“山头茶”的勃兴,充分显露了资本的疯狂。终端市场受上游引导,非理性攀比消费成风,“名山古树”成了高端人士的标配,价格自然越贵越好。有位在马连道开店的茶商感叹:开价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名山古树”茶好卖,讲究货真价实的非知名“山头茶”却乏人问津,在一线城市离开“山头茶”概念可以说寸步难行。
看看近年来在终端零售渠道比较成功的厂商,哪一个不是受益于“山头茶”?山头为品牌背书,也为厂商带来了超额利润。即使一些以拼配茶为主打的厂商,也无法抵抗“山头茶”的利润诱惑,每年或多或少都要开发一批山头纯料产品,以填补产品线空白。更多的新创品牌、小众品牌,在缺乏用户基础的前提下,如果离开“山头茶”概念,根本无法找到切入市场的角度。
与过度膨胀的“山头茶”概念伴生的是,原料泡沫不断积累,新茶、老茶价格严重倒挂,成本的紧箍咒越念越紧,茶企“去山头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的厂商另辟蹊径,开发知名度不高的新茶区,或到境外寻找原料资源;有的厂商则在品名、包装上动心思;有的则突出生态环境,大打有机、健康牌……但要摆脱“山头茶”的路径依赖,实现“去山头化”,这些做法还远远不够。
普洱茶是食品,也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饮品,山头属性是其最具价值的内在属性之一。老班章就是老班章。如同茅台酒只能产在茅台镇一个道理,尽管其它地方也产白酒,但茅台酒就是茅台酒。
“去山头化”意味着大众化,而大众化消费市场早已是一片价格红海。这一点,计划转型的厂商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在品牌属性、产品定位、渠道策略明确之前,仅靠“健康好喝”是无法征服终端的,这个口号如同包子铺宣称“好吃扛饿”一样无聊。
对于有梦想的茶企来说,用好、用足山头资源才更见功力,也只有掌控了真正的山头核心资源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