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始喝茶时,难免想要了解茶是什么。但除了把注意力放在茶上面之外,我们应该会想茶之于我们,是什么?
就是我在此讲跟茶有关的那些事儿,也就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我不研究,仅是言说。
我还小的时候,我爹就教导过我:酒满敬客,茶满撵人。这是何道理?原因固多,最可见的一点,大概是茶水热烫,过满了,不好下口,自然便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了。酒呢,讲劝,讲豪直,满满的合乎性情。所以,又有茶七饭八酒十分之说。这些,都是民间日常生活里百千年来的习俗沉淀,是中国民俗文化之一端。
我们把话头扯回跟茶相关的话题。
谈茶先识茶。现在的茶有很多,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茶叶产出,类别也多。但在古人,在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时候,只有一种,绿茶。今天的人若还死板地端着《茶经》来论茶道,有点不合时宜,因为连喝法都不一样了。现在的茶,除了绿茶,还有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青茶)、花茶等。严格地说,花茶,不算茶,因为,它不是茶叶茶。这么个分类法,主要跟茶叶的发酵程度有关。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中国人喜欢数字化的归纳,有道理也没道理,不要太拘泥,五岳之外的真正的大山多了去。名茶的评判也是这样,这是1959年全国评选的结果。现在怎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评都有人不服气的。
边说边泡。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艺术”。茶人们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程序,于是成了茶艺。比如说泡个绿茶吧,备好茶盘、随手泡、玻璃杯、赏茶荷,程序如下:烧水,静候;洗杯,热水少许,转动杯身使之受热均匀,盥水倒入茶盘;投水,置杯身三分一;赏茶,茶荷(也叫茶则)盛之,观形察色,激发茶饮之情致;投茶,用茶导(也叫茶拨)把茶拨入玻璃杯;摇香,左手托底右握杯,轻轻摇动,以醒茶香;冲水,凤凰点头高冲水(嫩茶宜低冲),至三分二高度,看茶叶翻腾,茶性激活;奉茶,姿势如摇香,奉客待饮;闻品,喝前先闻香,心绪落定,可优雅品饮了。这一系列程序,说起来够啰嗦,文绉绉的。事实上也可以这么说:撮一把茶叶,扔杯里,倒水,哈两口气,喝。它们的分别在哪里呢,在于前者预设了对于茶事的敬意,在乎的,是心情,是气氛,是生活情趣;后者呢,俩字总结:解渴。
武夷岩茶的盖碗冲泡、潮汕单枞的功夫茶式,更多讲究,有十八式、二十四式什么的,还有一套文雅的说辞,譬如紫泥逢春雨、乌龙入朝宫、飞流三江水等等。这些命名的过程,呈现了茶文化的总结和体认。
喝口茶水也这么多穷讲究?你未免讶异。明朝有个张岱,喜美食,擅茶道,能辨认泉水的源出、茶叶的产地品种以及制茶的各种工序,他在《陶庵梦忆》的“闵老子茶”一节中,喝的是甚么茶甚么水甚么时候采摘的,逐个道来,把主人闵汶水这个七十岁的老茶客骇得五体投地。
是不是喝茶都得这么讲究呢,也未必是的。拘泥于这些范式,就不是人喝茶而是茶喝人了,铁板一块的程式,人的性灵不复存焉。陆羽《茶经》第九章“九之略”里也说过,在某些特定的场景里,有些工序是完全可以省略的,别太古板。但他认为,在富贵人家,却是一道工序也少不得,因为他们有穷讲究的条件。《茶经》里讲泡茶的用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有一对联可以佐证:“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总之,井水成为最末等的水质了,我们现在的自来水,在古人看来,简直就是喂猪的。可是,古今有别,那时的江水多清澈,没人搅扰,井水天天有人捣腾,自然有区别。今天的江水河水,谁去拿来泡茶?连鱼都喝不得,翻了白肚皮。所以我们读古书,要进得去,出得来,不然就叫泥古,叫冬烘。
我们一边喝,一边聊,聊茶叶和茶艺,聊到这儿,差不多有点儿聊茶道的意思了。茶道的意蕴,难以说清,大概古时是有的,《茶经》(陆羽)、《茶谱》(卢仝)、《茶录》(蔡襄)、《大观茶论》(赵佶),都是唐宋茶典,期间的茶诗茶词茶画也很多,文人雅士都好这口。茶跟诗家墨客、僧人道士关系也很密切。元代百年,茶道枯寂,明代才又兴盛开来,诞生了现代的茶叶泡茶法。日本的遣唐使带回去的茶道,在这个岛国里倒是发扬光大,尤其是茶禅意境的开掘。我读叶渭渠先生《日本文化史》,对其中讲到的千利休“草庵式空寂茶”印象特别深刻,草庵茶室一切至简至素,粗茶碗、壁饰一轴水墨画、素瓶插花、光线微明,“茶室入口矮小,将军进入茶室,必须将腰间佩刀取下才能弓身进门,这体现了茶人无高低贵贱之分,身份一律平等,都应受到尊重”。这些描摹,枯淡静穆,氤氲着日本禅学里的“无”,透析着日本“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我们说“以文载道”,在这里,是“以茶载道”。
现在的茶书,多得不得了,各种“鉴茶泡茶一本通”,各地茶叶协会的杂志,茶叶年鉴等等。这些书杂,跟上面说的禅寂茶道没有关系,面向的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教给我们的是一些茶艺礼仪,保健养生。这算是大众茶文化吧。这样的书,一本就够了。但一些以茶主题为载体立意高阔的书,不妨收藏几本读读,比如我手中这本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西方世界影响极大,是以茶道为主题的东方文化之“高山流水”,文字雅致精妙,古人古语,信手拈来,是可以当文学书来读的。
茶喝差不多了,闲暇时分,不妨摆弄摆弄你家里的茶具吧,与茶道六君子(茶筒、茶则、茶针、茶匙、茶夹、茶漏)打打交道,享受下泡茶的生活乐趣。一册小书,一杯香茗,自有不足为外人道哉之乐也。
最后,录唐人趣味茶诗两则,以供娱阅。
其一:卢仝《七碗茶诗》(节选)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其二:元稹《宝塔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