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开始,行情低迷许久的茶叶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令业界瞩目的明星品类——柑普茶,其销售势头强劲,销售额一路增长,不仅让行业焕发了生机,也让从业人员对行业未来发展再次充满了信心。
竞争激烈 品质不一
柑普茶上演的这出高歌猛进的逆市传奇,绝不仅仅只是表面繁荣。数据显示,2015年新会柑普茶的产值约6亿元,2016年达到16亿元,1年时间暴增10亿元。而且按照今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推测,今年产值肯定会继续增加。有专家预测,未来3到5年,柑普茶市场容量将会达到60亿以上,甚至达百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赶上柑普茶这波发展热潮,2017年,在陈皮的原产地——广东新会,新注册了2000多家生产柑普茶的企业,足见其市场诱惑力多大。
如今的柑普茶市场,产品“百花齐放”,品牌“百家争鸣”,数据振奋人心,可是如此蓬勃的发展态势会不会只是一时的野蛮增长呢?
打开网购平台,搜索“柑普茶”,跳出来的卖家数不胜数,价格千差万别,以如今最火的小青柑为例,便宜的几十一斤,贵的要近千元一斤,发货地广东、福建、云南都有,但标签都注明了“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如果觉得网购不可信,可以实地探访任意一家茶叶销售市场。同样的,你会发现,商家也都标榜自家产品是正宗的“云南普洱、新会柑”,但价格仍是高低不等,品饮的感受也有明显不同。
在9月3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与广东省江门市合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一场茶会上,来自广东省江门市合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柑柑好”品牌北方市场总监冯林指出,目前市场上虽然很多小青柑都声称用的是来自新会原产地的柑,但实际上很多是用湖南柑、广西柑等伪装的,以此来抬高价格,欺骗消费者。他指出,广西青柑偏绿、湖南青柑略扁,都不似新会青柑青色圆润。此外,柑普茶也并不是橘普茶,不能混淆。据介绍,新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土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于新会的5个核心产区:茶坑、天马、东甲、西甲、梅江。这五地地处三山环抱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咸淡水流域,土地肥沃,有机质丰富,品质最为优质。
受限于独特的生长环境,新会“小青柑”数量有限。据统计,今新会柑挂果约有6万亩,按照每亩产小青柑果800斤、每6斤小青柑果做成1斤小青柑成品计算,只有800万斤小青柑成品。按目前“小青柑”的火爆程度,远远不够供应全国市场。记者了解到,今年新会核心产区的柑收购价近30元/斤,制成1斤小青柑需要6斤柑。再加上加工成本,把柑农请到田间摘果,然后清洗、掏空、填茶、烘干或晒制,加工费普遍在50至80元/斤。这么一算,再看看市面上小青柑的数量与价格,质量不免让人担心。
机会来临 品牌突围
柑普茶其实算不上新生品类,之前便已存在,但过去市场份额很小,基本是传统作坊式的加工与制作,并没有哪一个企业在柑普茶行业打出品牌。如今柑普茶发展成为一种“现象级”产品,绝非偶然,既反映了行业对流动性的渴望,又契合了健康需求的深化。
过去的茶在大家的印象中应该算不上快消品,但披上了“新会柑”的之后,从外表和口感上都有了明显的快消品特征:易于为消费者接受的果香,醇厚饱满的汤色,更具设计感的包装,以及商家推崇的“保健”功效,都更符合如今市场的需求。
市场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品牌加入战局,无论是已经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茶企,还是新入行的企业,除了一些想赚一笔就撤的,都希望能在战局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龙头。
随着竞争的愈加激烈,今年小青柑上市之前,众多大小企业都纷纷出手,争先恐后在新会投资建厂,行业进入了原料、工艺、品质、包装全面精细化竞争时代。这种情况对行业和消费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但也意味着这些品牌、企业将面临更残酷的斗争。
作为传统茶企的代表,实力雄厚的“侨宝”柑普茶北方地区销售总监郭恒春面对当前残酷的竞争环境丝毫不担心。他指出,像“侨宝”这样的大品牌,从柑果种植、养护、釆摘标准、制作等方面都有完善的企业标准,品质经得起市场考验。在他看来,柑普茶市场需要经历这样的洗牌,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将是有保证的产品,市场将更加规范。
对于茶行业来说,如今柑普茶的大热无疑是个利好,但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也未免让人担心。有专家指出,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要在柑普茶外形、加工工艺、品质、卫生安全上进行规范,建立统一标准,推动行业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和其他热门产业的发展轨迹类似,柑普茶行业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一个从无序到规范、由鱼龙混杂到品牌化的发展之路。但柑普茶行业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既需要品质保障,也需要产品创新,更需要规范标准,只有具备了这些,柑普茶的崛起才不成为一时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