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存储 >
东莞:天下茶人都知道的一个藏茶之地
普洱茶
依附在东莞这座城市上的标签有很多,有人觉得,那里的霓虹灯特别闪烁。而它,更是中国毫无争议的藏茶之都。尤其是普洱茶,有产在云南、藏在东莞的说法,据行业人士估算,东莞的藏茶量超30万吨。
所有神秘主义的东西都令人着迷。因此很多人会问,东莞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藏茶,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为什么是东莞,而不是广州,或者其他地方;以及此前争论不休干仓、自然仓、湿仓的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让这座南方城市拥有强大吸引力。带着种种疑问,茶语网在前段时间去到了神秘的藏茶之都东莞。
东莞最大的万江茶叶城一角
藏茶量上千吨的藏家十人左右
关于东莞藏茶,茶语网曾经采访过蔡金华先生,他是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不仅在广东茶圈颇有名气,而且因为近7千吨的藏茶量,曾被央视报道过。
蔡先生藏茶量之大让人惊讶。在那次采访中他透露,藏茶上千吨的藏家,在东莞大概有十来人左右,藏茶几百吨的,有数十人左右。这次茶语网再去东莞也听到了类似说法。
大藏家的藏量如此之大,部分原因是茶人只是他们的身份之一。如,蔡先生是会长,其实他更是东莞市长实集团的董事长,16岁就下海创业,目前涉及投资、地产、金融等领域。
我们此次走访的大藏家中,有的人也拥有着公司,或者此前是金融界人士,因为喜欢茶,所以存茶。有的茶庄主人说,不是完全为了做生意,只是方便朋友们有坐着聊天的地方。
 
蔡金华的专业化仓库
东莞大藏家们的情况大致如此。这座城市被称为藏茶之都,在于除了大户之外,还有数量庞大的家庭仓。
所谓家庭仓,即普通市民在家庭里的藏茶。这次我们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说家里就存了好几件斗记的普洱生茶,是几年前买的,不准备卖,留着自己喝。
茶语网发现另一个现象,作为藏茶之都,有实力的企业正大力推进东莞茶叶文化的建设。
2011年,蔡先生成立了一个天得茶叶博物馆,希望以自己茶仓为基础,营造一个品茶论道、茶叶投资和茶文化相结合的最佳场所。
我们此次走访的昌兴存茶也在做这种工作,打造了集存茶、展览、交易、金融、检验等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服务。工作人员介绍,茶语网到来之前,他们刚刚接待了一个旅游团。
他们觉得,这些是向外界介绍东莞茶文化的一个载体。
 
为什么是东莞?
东莞并不是茶产区,而且直到2000年之前,那里也没太多人喝普洱茶。短短十几年,那块土地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与许多大藏家聊天后,我们总结了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改革之风眷顾广东。
上世纪90年代,大批港台商人奔赴内地,投资办厂,一片蒸腾。广东因其文化和地缘优势,成为港台商人的首选。
港台商人不仅带来了工厂、资本、就业率,也带来了普洱饮茶习惯和文化。由于广东人本就有喝早茶,这种影响和融合便来得很自然。
只不过包括东莞在内,这样影响是小范围的,主要集中在与港台商人商务往来较多的群体,大概直到2003年以前,东莞喝普洱茶的群体其实并不多。
 
某届的东莞茶博会
二是东莞土地资源丰富。
说到土地资源优势,东莞的大藏家们喜欢用三个地方来比较,深圳、东莞、广州,地理位置是从南到北,东莞居中。深广两地,发达程度都高,东莞物业便宜,港台商人便更喜欢。
目前东莞的行政区域由四个街道办和28个镇组成,几乎所有村镇遍布工厂,扁平化的发展形态,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指数。
东莞的世界工厂之名得益于此,而一些东莞人靠放租,或靠敏锐的商业能力,也积累了可观的原始资本。有资本加上便宜的物业,这使得存茶有着巨大的财力优势。
 
三是独特的气候环境。
除了地缘和土地优势,东莞能成为藏茶之都,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气候环境,能给普洱茶后期陈化带来诸多特色。
如东莞知名藏家刘新法说,论转化的速度,昆明仓、北方仓都不及莞仓。东莞知名藏家粤雪飞说,以北京仓为例,当地太干,茶更香,可论劲道、细腻和层次感,不及莞仓茶。
 
四是老茶的滋味更受欢迎。
上世纪90年代便到东莞的台商藏家庄耀堂说,他喜欢喝老茶,老茶的稠厚细腻更好,而东莞存的茶有这个特点。不仅是庄耀堂,整个广东在流行喝普洱茶之前,就有喝老茶的习惯。
有的大藏家说,有些茶类长期喝,身体会受不了,而老茶以及普洱老茶,滋味更为醇厚,身体更为适应,长期喝没什么问题。
这差不多是2003年以前东莞景象。有喝茶的基础,有藏茶的地方,有藏茶环境,有雄心勃勃的资本。
等到普洱茶市场逐渐热起来,有人先知先觉,开始大量存茶,再往后,东莞全民藏茶,形成了专业仓、茶庄大仓、家庭仓的格局。
 
东莞仓的草莽年代
东莞虽贵为藏茶之都,但在市场上,却总能听到一些声音,东莞仓是干仓,是自然仓,还是湿仓?总之概念复杂而混乱。
理清这些概念,还需要先从香港说起。前文说过,广东人喝普洱茶是香港人和台湾人带的,不管是口感追求,还是存茶习惯都受影响。因为地理位置,香港对东莞的影响又要大一些。
众所周知,对普洱茶仓储以及陈化价值的认知,大概是2000年以后的事。草莽年代,大家对存茶没有什么认知,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
据庄耀堂回忆,他上世纪90年代在台湾喝到过很不错的红印,是台湾人在香港收的好茶。
刘新法说,以前存茶偶然因素很多,那些加水的自然是湿仓,茶有发霉味;但那些存量多的,又稍微注意点的,无心插柳地也存了些好茶。
 
泡茶中的刘新法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藏家们也毫不避讳这一点。比如刘新法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他喝到过这种霉味茶。大藏家陈炯林也有类似经验,说喝那种茶,口干舌燥,喉咙刺痛。
不过刘新法表示,他一开始就不喜欢那种味道。此前他喜欢喝绿茶、铁观音,不好的茶喝着身体也不舒服,因此对湿仓茶就有怀疑。
影响极坏的算是那些投机者,特别是普洱茶市场火爆后,有的人用过浇水做仓的方式,造假制老茶,由于当时市场成熟度不高,且投机者众,这给市场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大概等到2003年之后,大藏家们开始建立大仓库,从那时起,藏茶也有了更好的保障。据刘新法估计,大概到2008年后,整个东莞(包括家庭仓)对存茶的认知就已经明确了。
自然仓+抽湿机,这是东莞仓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有藏家说,大概在2003年的时候,东莞有些茶商曾打出自然仓或干仓的销售概念,不过市场上有很多人对其质量持怀疑态度。
原因之一就是东莞比较潮湿,在北方人看来,湿度可能不符合藏茶要求,自然仓的提法不是很可靠。
 
有茶人曾写文章说过,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东莞仓有些负面因素的原因之一。
东莞仓发展到现在,民间有专业仓、茶庄大仓以及家庭仓的说法,但其实,经过我们的调研,市面上的仓库类型很多,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区分标准。
比如,目前公认的大的专业仓有三家,天得、双陈普洱、昌兴存茶,但他们的存茶方式和思路也不尽相同。
东莞茶庄大仓遍地,各家的经验也就更多了。在我们走访的样本中,有人对温度要求严格,仓库装有空调,适时调节。有人对光线在意,说,进到仓库,伸手不见五指最好。
有人通风勤快,只要艳阳天,湿度适宜,便开窗通风,而有的只有秋天适宜天气时,才开窗通风。有人对房屋新旧在意,说五年新的房子,不适合存茶,新的墙壁太潮有味等等。
有人修了一道隔空墙,用于隔绝外界与室内的存储,保障环境稳定
由于莞仓涉及的层面太多,本文这里先介绍大致情况,说说他们的共性,往后茶语网再刊文详细解读莞仓的探索。
一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空间不要太小,而容积率也不能太低,60%是个门槛。这么做的理由有两个,量大,能形成陈化氛围,且受潮几率减少。
二是用各种方式离地离墙。有的用木板架子,有的用塑胶架子,有的用铁架,虽然方式和距离都不同,但都隔离。
三是温度适宜,且较小波动。由于各藏家的区间不同,综合起来,差不多是25度到35度之间,温度过高容易闷仓。
四是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存放茶叶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对东莞而言,湿度最要紧,特别是回南天,如果持续时间长,茶有受潮的危险,藏家们觉得湿度控制在70%以下最好。有人用炭来做日常的湿度防护
因此,用庄耀堂的话来说,自然仓+抽湿机,基本等于东莞仓了。
这是莞仓目前的阶段,大藏家们对仓储都有了科学认知。多年以来,东莞茶界和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东莞仓标准化,让东莞仓品牌化,规范化。
结语:藏茶之都,不负美名
梳理莞仓,东莞,不负“藏茶之都”美名。茶,最终属性的品饮,自然也是评价标准。有藏家感叹,市场上有人对莞仓有误解,而转变他人的印象,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让他亲自喝。
茶语网此前就知道东莞有许多好茶,此次样本中,确实也品饮到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老茶、中期茶,特别是那些数量可观的中期茶,随着莞仓而成长,这一代的茶,将是品饮者之福。
作者:北游
日期:2023-11-2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