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期:
上个世纪90年代后,安溪茶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茶叶生产的数量年年增长。2013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7万吨,涉茶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辉煌史:
安溪从有着百万人口的贫困县,一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之列,被称为茶业界的一面旗帜。至今,安溪持续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现状:
2012年,茶产业出现徘徊迹象;2013年至今,持续低迷。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茶叶价格一路下滑。茶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出现“弃茶从工”的现象。
安溪茶产业目前进入低迷状态,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一个产业的衰退,要么是消费终端的萎缩,要么是生产环节的质量下降,要么是销售环节的方式出现问题。
中国茶产业处于一种上升的阶段,安溪茶产业低迷不可能是消费市场萎缩引起的。很显然,完全是由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引起的。也就是说,安溪的内部原因,是导致低迷的最根本原因。
1、面积盲目扩大,透支宜茶生态
随着铁观价格的攀升,安溪茶园面积膨胀扩张。表现为盲目开垦大片新的茶园,一些原来耕作其它作物的农田也改种茶叶。单一的茶叶种植,终止了植物之间良性的循环互生链条,破坏了虫害布局的平衡点,茶叶病虫害被放大,透支了宜茶的生态环境,影响茶叶的品质。
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适宜栽培茶树。原来耕作其它作物的农田,土壤的酸碱度呈碱性。而优质茶叶对土壤的要求是呈弱酸性,在碱性土壤里生长的茶叶品质可想而知。
2、茶园管理粗放,品质每况愈下
随着茶园面积的增长,茶园管理也随之粗放简单。
茶园管理主要包括中耕、除草、施肥、土壤改良、抗旱保湿、病虫防治、茶树修剪整形等,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茶树健壮生长与环境条件的矛盾,以保证茶树全苗、壮苗、速生、高产、优质和持续增产。
但是,现在的茶园管理工作严重不足,大面积使用除草剂,清一色的使用化肥,致使茶园土壤板结。有机物质很快消耗殆尽,又得不到应有的补充,茶叶的品质成了无源之水。
另外,个别人在“早市”利益的驱使下,使用植物催芽素,导致茶叶基因渐变,同样降低了茶叶品质。
3、初制本末倒置,重外观轻内质
曾经,外观色泽翠绿,滋味鲜爽的清香型铁观音,帮助安溪茶叶征服了习惯喝绿茶的茶客。但是说到底,安溪茶叶能够征服茶人的,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内质,铁观音的天然花香,神奇韵味,才是能让人迷醉的方面。
而铁观音的天然花香,神奇韵味,主要是在青茶的核心工序,即摇青阶段形成的。现在,采取轻摇青、低温发酵的工艺,一味追求外观色泽。而当人们的新鲜感过后,自然会冷落铁观音。
另外,近年来采用的机械压茶机,同样是铁观音的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青茶制作工序中,有一道反复包揉的工序。除了塑造铁观音的卷曲紧结的外形之外,还可以挤出茶汁,附着在茶叶表面,继续进行化合反应,提高茶叶品质。现在使用压茶机快速成型,没有继续进行化合反应的过程,成品茶多表现滋味淡薄,苦涩的特征。
同时,因为解放了包揉阶段巨大的劳动力,使得生产者把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的数量上,严重影响了做青的质量,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4、安全意识欠缺,卫生有待改观
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困扰安溪茶产业发展的的问题。
曾经有媒体曝光铁观音的的农残问题,虽然其客观性、权威性有待考证,但也给安溪茶产业敲了一次警钟。茶叶是健康饮品,如果存在农残问题,那就与茶叶生产的初衷背道而驰。茶园面积膨胀,茶叶虫害也因此被放大,增加虫害的防治的成本,自然也就增加了农残的几率。
个别食品安全意识差的人,为了节约人力物力,甚至偷偷使用高毒农药同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生产区与生活区混在一起,卫生状况差强人意,给茶叶的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5、价格体系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国家对于茶叶的价格是放开的,因此茶叶整体的价格体系较为混乱,尤其是铁观音更加明显。
铁观音的生产加工是单家独户进行的,由于加工工艺的特殊性,因此成品茶就呈现风格不一、口感各异的现象,这也导致价格体系难以建立的结果。一些商家也因此在定价上随心所欲、不讲规则,甚至是以次充好,谋取不当利益。
长期以来,铁观音给消费者蒙上神秘色彩,在消费选择上,无所适从,进而削弱对铁观音的信任。
在价格方面,铁观音存在价格定位偏高的倾向。茶叶是生活消费品,但是现在的铁观音动辄上千上万,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远。脱离群众消费市场,铁观音已经变成奢侈品,让几万吨的茶叶变成奢侈品,有点天方夜谭的意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清安溪茶产业低迷的内部原因:
其一、铁观音的品质持续下降;
其二、铁观音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其三、铁观音的价格体系混乱,价位偏高。
安溪是全国产茶第一大县。尽管茶产业目前处于低迷状态,但实力地位仍然是其它地区无法取代的。如果务实、有效的工作,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