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要学会看叶底,这个方法简单粗暴又实用,跟我们一起,分七个标准,手把手教你如何看叶底来判别好茶!
	 
	名词解释一:叶底
	叶底,顾名思义,就是在冲泡结束之后,杯中剩下的茶叶。更通俗的名字就是——茶渣。
	 
	名词解释二:看叶底
	看叶底就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通过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以及其他可以通过叶底看到的茶叶特征,从而判断出茶叶的实际品质。
	 
	特别提醒
	看叶底前你要做的,就是妥妥当当地把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当然了,要拌匀、铺开、揿平,这才能算是全面客观地做好了准备工作。
	 
	01
	看外形特征
	要说喝出茶的好坏,什么粘稠、内质、高香、回甘,太玄乎了,一般的小白或者功力不深的没个经年累月真的不好掌握。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说的就是茶渣,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叶底起泡
	叶底起泡,是茶叶冲泡后会看到叶片上有小的气泡。通常是茶叶受到高温而导致的。
	对大多数茶类而言,叶底起泡是茶叶的工艺有瑕疵或出现问题,但是对有些茶而言,这反而是好的工艺体现。比如岩茶和部分黄茶。
	 
	蛤蟆背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叶底的用语,多见于武夷岩茶。
	一般干茶是茶叶叶背起蛙皮状的沙粒白点,叶底是蛙皮状泡泡。
	“蛤蟆背”是传统型的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后,起的小泡点。书上所提到的“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一般是针对干茶来说的,并且这个特征在青褐的干茶条索上不仔细看,极难发现。
	 
	鱼子泡
	茶叶干茶大小如鱼子大小的烫斑,叶底则呈现小气泡。
	由于多数黄茶要求高火香,所以在干燥时会进行高温烘炒,而鱼子泡一般便是指茶叶因高温而导致烫斑。
	 
	备注:鱼子泡干茶和鱼子泡叶底的图片,不是同一款黄茶。
	黑焦
	冲泡后,叶片上出现明显的焦黑炭化的现象,或在叶片上,或是细小的黑点。这样的叶底一般还会伴有糊味甚至焦味。
	此类情况是高温造成的,而且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工艺不到位了。这种情况在绿茶中会常见到。
	 
	丝瓜瓤
	丝瓜瓤,多用于描绘黑茶干茶叶底或者干茶外形。其表现为茶叶主脉和叶肉分离,侧脉裸露的样子,看起来很像丝瓜瓤。
	通常此类情况是渥堆过度造成的。
	 
	02、看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通常冲泡次数亦多。
	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一般不耐泡。
	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或者被高温焙火,叶面绒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03、看叶形整碎度
	当然叶底形状越整齐越好,碎叶多且细杂的都只能算次级品。
	但!有紧压过度的情况算是例外,如铁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在整碎度这个指标上也只能做小参考。
	 
	04、用嗅觉辨别香气
	这个不用多说,你闻叶底始终会有淡淡茶香。任何异味都有问题。
	 
	05、判断明显不好的叶底
	灼伤的叶底,常伴随着过重的杂味或者火味,完全失去了后期转化能力。
	 
	杂质过多,烟焦味产生条件之一,应该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重点提醒:生普的年份茶叶底如何辨别好坏
	有年份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
	当然,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
	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一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
	 
	怎么样?学会了吗?赶紧找些茶叶自己来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