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纸,机制纸;油光纸,鸡皮纸;格纹制作,白报纸;超薄纸,白厚纸...在普洱老茶的辨别中,纸张的材质厚度是一项重要手段,大致呈现出早期手工纸,后期机制纸的时代特征,因此也被戏称为”工艺越糙价格越贵“。
这篇文章,就来带茶友们了解下不同时期的普洱茶用纸。
古早时期的手工纸
目前有实物的普洱茶用纸,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号级茶时代。当时的云南号级茶庄受当地生产条件的制约,以及成本人手方面的限制,包装上都是一切从简,甚至连现代普洱茶每片标配的绵纸都没有,毕竟当时的纸张价格不算便宜。
号级茶在包装上大同小异,都是整提/筒用笋壳包起来,里面是用石磨压制的裸饼,相传最早的号级茶连内飞和内票都没有,是后来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后,为了突出自家茶品优势,才慢慢流行开的。
举个例子,宋聘号的平安如意图,同庆号的龙马同庆图和双狮同庆图,都属于简单记录了宣传文字和茶庄的筒票(注意不是内票,内票是每饼茶都有的)每筒茶里只放一张(可能是放在筒顶容易虫蛀,通常放在第二饼茶的位置)。
而且,有一点是比较反直觉的,那就是号级茶所用的筒票设计越精美,印刷清晰,图案越复杂,真正的生产时间可能越往后,品质和价格也相对低,这是因为生产条件和成本受限导致的。
建国之后,普洱茶行业进入了印级茶时代和七子饼时代,这两个时期的普洱茶用纸可以放在一块说,因为基本都采用了民间手工制作的“手工纸”,这种这种纸透气性好,纸质柔薄,仔细看下纸面,能看到很多未捣细的木质纤维,不规则地分布着整张绵纸上。
这是因为“手工纸”的制作方法较为原始和简单,其先采用树皮为原料,用沤浸或蒸煮方法使植物纤维原料分散成纤维状,然后进行打浆,也就是用人工锤捣的方法进一步使其分散为纤维,并使纤维产生一定的分丝纤帚化,成为纸浆。
接着的工序是抄纸,就是把纸浆掺水使其成为一定浓度的悬浮液, 然后用抄纸器(大多为竹帘等)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幅。
然后是压榨,就是把抄好的湿纸幅叠放在一起,采用负重压榨的方法脱去湿纸幅中的水分,最后是干燥,就是把湿纸幅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因为没有使用工业添加剂,手工纸没有任何化学成分,是包装茶叶的最佳材料。
后期机制纸与特种纸
在50年代到80年代的这三十年间,基本上所有外销普洱茶都采用的是手工纸,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曾风靡欧洲的销法沱,其不仅在选料工艺上十分严格,在内包纸张的取材选用上,也是大有讲究。
销法沱出口专用内包的经典用纸俗称鸡皮纸,不仅厚实防水,材质上佳,而且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这种纸的成本不低,对造纸厂的技术还有一定要求,最先使用的是天津一家造纸厂 特制生产的带条纹的食品包装用纸,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该造纸厂倒闭之后,寻找替代产品又费一番周折,才找到云南芒市造纸厂制作的条纹牛皮纸代替。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造纸工业的进步,茶叶包装纸也不断改进,出现了半手工的质地较均匀的纸张(以机器代替手工白捣纸浆),印刷厂在使用此类纸张时废品率明显降低,印刷质量也相对较好,因此20世纪80年代的茶叶包纸就有了“手工纸”和“半手工纸”混合使用的情况。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手工纸”“半手工纸” 不再生产了,只有少量后续茶品用上了库存的“手工纸”,比如号称”史上最薄绵纸“的97水蓝印,以及有着“绵纸越薄,批次越靠前,品质越好”传闻的01简体云。
1996年以后,云南七子饼茶的包纸全部改用了“机制绵纸”。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材质较为特别的普洱茶用纸,比如格纹纸,这种纸张上有很多横向分布的纹路,辨识度较高,在勐海茶厂茶品,定制类茶品上都有使用。
在当年,还有些厂家考虑到了普洱茶需要多年陈化,因此在纸张材质上选用了成本较高,不容易褪色显旧的油光纸、白烟纸等等,使得这些茶品在存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比较显新,但其条索,笋壳等都有岁月留下的痕迹。
2006年往后,普洱茶的生产更加规范,用纸也更加考究,出现了双层白绵纸包装、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印刷油墨、不含荧光剂的食品级纯绵纸等新技术,将安全卫生做到了极致。
从绵纸材质的使用史来看,越早期的茶品,在选用纸张上确实会显得更加简陋粗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做假茶的不法分子也瞄准了这点,用后期做的手工纸去伪造普洱老茶,因此,我们说看纸张材质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普洱茶鉴定的一方面,还需要结合背面包法,条索色泽,特殊暗记等多个角度加以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