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与茶友们谈论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还是一个“仓”字。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的茶友拿起一片普洱茶,一见到干茶表面发白或者外包装纸破损就惊呼湿仓普洱茶,好像见到了瘟疫一样。对于初入门者尚可理解,而不少资深的普洱茶收藏茶友也是“谈仓色变”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什么是普洱茶的“仓”?什么是好的“仓”?对于普洱茶爱好者来说,解开这个问题可以使人们在了解普洱茶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说:理解普洱茶的仓储是认识普洱茶绕不开的一环,普洱茶的仓储是人们认识普洱茶的密匙。在我看来,对于“仓”的理解是区分普洱茶爱好者鉴赏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句古话“驭气乘风,无远弗届”,用在这里就是:理解了普洱茶的仓储,在普洱茶的道路上你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
怎么理解普洱茶的“仓”?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无论生茶熟茶在压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后都有一个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期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普洱茶的“仓”。“仓”是什么?“仓”就是放茶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普洱茶的存放环境与方法。茶在香港存放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香港仓”。
南方年平均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在南方存放一年抵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几年。事实确实如此,2002年的易武纯料饼茶在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放了5年以后已经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七八年的好些茶都还不行。这里不论是与非,就茶论茶,我们只是想说明—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仓储环境也就不一样,同一批茶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存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各地茶友对于茶的仓储情况的理解,也会因为个人接触不同仓储环境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会有更多的比较和理解。
几年前,所谓湿仓普洱茶(或称传统仓储)的存放方法是指人为提高或者保持仓储温度、湿度,而在正常人类日常生活条件下存放则似可称之为干仓普洱茶(或称正常仓储、自然仓储)。现在看来,南方(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按照正常普洱茶存放方法存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普洱茶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普洱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普洱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有一个科学、可观、公正的理解。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的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适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