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对比茶与咖啡两中文化,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茶与咖啡背后代表着什么?
 
在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咖啡逐渐风靡全球,被全世界各地的人民共享。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咖啡馆。咖啡最早发现于非洲,盛行于欧美,成为了欧美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也有一种饮品——茶。
 
茶树最早种植于中国,茶叶后来成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两者发源地虽然不同,但如今都作为一种饮品,风行世界,成为各地饮食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同为饮品,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却不同。下面我们就从茶与咖啡的发展来探索其所代表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 茶与咖啡前世今生
1.茶文化的发展
 
茶在中国最早被发现、被利用,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茶文化。
 
在陆羽的《茶经· 六之饮》中就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茶圣的于是后世的人就认为,茶最早被神农氏所发现。但是神农氏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前人所创造的人物。神农氏发现茶的观点也就不足为信了。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交通阻塞,山高路远,战国以前还没有将茶树传播到中原地区的条件。根据《中国风俗史》记载,早在殷周茶就由药用转变为日常强身健体的饮品。
 
秦统一以后,交通的便利加速了茶的传播。茶开始走出巴蜀,传播到中原以及更广大的地区。西汉成帝时期,宫廷“进茶”成为礼制。而茶叶是一种经济作物,最早在东晋中期开始作为商品向海外传播。西晋以前,这时饮茶还是少数人的专属,由王室独享。但是西晋时,茶已经遍及一般的官宦之家。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规模扩大,使茶成为常见的待客之物。
 
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饮茶不再仅仅为了解渴和提神醒脑,还是招待贵客的饮品,有时还出现在祭祀中,这表明茶文化已经出现雏形。这一时期以茶待客、用于祭祀,说明茶还是比较珍贵的东西。西晋以后,北方一直处于割据、战乱、动荡中,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不待见茶饮。
 
唐代,茶文化开始正式形成,茶文化发展出丰富的内涵。唐初,百业待兴,饮茶的人很少,但是唐朝中期,茶叶开始兴盛,茶文化发展起来。就连关西、山东等较为偏远的村落也都要饮茶,饮茶之风盛行全国,而茶叶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墨客的推崇,也离不开佛教的推广和政府的扶持。
 
这时候,饮茶的方式趋向精细化,细煎慢品,由“饮”转为“品”,这是形成高雅的中国茶文化的条件。饮茶方式的变化伴随着茶文化、茶精神的产生。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解渴、饮用的生理需求,还能够通过赋予在茶上的精神、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品茶活动逐渐丰富,有茶会、茶宴、茶礼等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到了宋代,不仅茶叶的种类丰富、品茶形式有所变化,茶叶种类上出现绿茶、黑茶、白茶、乌龙茶以及花茶等,品茶形式上以散条茶代替茶饼,以沸水冲泡代替磨煎法,而且与品茶有关的诗词、理论大量出现。
 
中国的佛道儒思想中,儒家强调中庸、仁爱和谐,以茶养廉;道家倡导自然、清静,以茶求静;佛学讲求禅修、悟道,以茶助禅。茶文化正是由中国儒道佛思想所塑造,淡泊、自然是茶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的美学。中国的茶文化中,茶道是其灵魂,茶道要求通过品茶来体悟人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咖啡文化的来龙去脉
 
如今,咖啡在中国也是十分受人推崇的一种饮品。咖啡是由咖啡豆经过加工制作,咖啡豆是咖啡树的果实。目前已知的咖啡树生产地最早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和茶一样,咖啡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饮品,通常用作药用。阿拉伯人得到咖啡豆后,他们最早把咖啡豆晒干熬煮,拿来煮出的咖啡汁液当做有助于消化的药饮。在作为胃药饮用中,人们又发现了咖啡的另外一种作用——提神醒脑。
 
茶叶的推广和佛教有关,为了在坐禅的时候提神,寺院当中常常种有茶树。而咖啡能够得到推广也和宗教分不开。阿拉伯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其圣经中严禁教徒饮酒,教徒们在禁酒令之下,改喝具有提神醒脑功效的咖啡。十五世纪,埃及、叙利亚等国的教徒前往圣地麦加朝圣,便将该地的咖啡带回居住地,这就使咖啡逐渐从阿拉伯局部地区推广更大的区域。
 
咖啡传入欧洲大陆要更晚一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跨欧亚非,位于东西文明的交汇处势力盛极一时,向外扩张的势头很猛,在扩张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也把咖啡带到了欧洲大陆。
 
奥斯曼帝国西征欧洲大陆时,为了满足嗜饮咖啡的将士们的需求,带了许多咖啡豆。在大军撤退之后,大批补给品被留在了欧洲大陆,其中就包括咖啡。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利用从土耳其人那里学来的烹制手法,烹制了咖啡豆,并逐渐发展出璀璨独特的咖啡文化。
 
咖啡传入欧洲的时间正处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结束了沉闷的神学思想后,咖啡随着以人为本、鼓励享受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传播开来。而在咖啡馆慢慢悠悠地饮用咖啡,成为欧洲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1554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出现第一家咖啡馆——卡内斯咖啡屋,有识之士在这里高谈阔论,讨论最新潮的思想,使得这个咖啡屋获得了“智慧的学院”的美誉。
 
威尼斯商人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们察觉到咖啡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利润,他们开始进行咖啡豆进口贸易,并开设欧洲第一家咖啡馆。随后,咖啡馆在欧洲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17世纪中后期,伦敦人非常热衷于在咖啡馆聚会,并在咖啡桌上沟通交流,讨论政事,还有在咖啡馆学习或者进行商业贸易的人。巴黎也是如此,一些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思想家经常留连咖啡馆,比如说卢梭、伏尔泰、罗伯斯庇尔、马拉。欧洲是北美的文化母国,欧洲的咖啡文化被复制到了美洲,北美的政治家、商人经常聚会在咖啡馆里,这里的政治氛围浓厚,咖啡馆还成为了美洲策划革命的根据地。
 
二、从茶与咖啡看中西文化差距
1. 茶与咖啡文化差异体现
 
透过茶和咖啡这两样东西方日常生活常见代表性饮品,探究其来源、传播、饮用方式、文化内涵,展现了中西思维的差异。
 
透过“茶”字,“人在草木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是人与自然的连接,茶作为媒介,帮助人回归自然,坚守本心,达到天人合一,进而开悟的过程。中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茶道也追求儒家高雅的君子品格,追求道家淡泊归朴的自由精神,以及禅宗禅茶一味的悟道方式。中国茶道承载中国传统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
 
西方的咖啡文化则更多透过咖啡馆体现出来,咖啡馆作为一个集饮食、沙龙、表演等功能于一身的场所,提供了一个讨论时事、发表见解、可供交流的传播性公共空间,促使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等新思潮得到传播。
 
因此,咖啡文化追求个体生命的张扬,追求自由、平等,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与此不同,中国的茶馆往往只是一种商业形式,而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只有作家老舍《茶馆》中“莫谈国事”所带来的压抑感。
 
2.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差异原因
 
茶和咖啡同为饮品,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咖啡文化所追求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精神,而为中国儒释道思想所浸染的茶文化,强调的是中庸、自然、淡泊、悟道。而造成两者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氛围必然产生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说,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西方文化以欧美为代表,而其源头是古代希腊和罗马。
 
3.东西方思维差异
 
首先,中国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或者说一元性思维。中国本土产生的儒家、道家思想中都在追求一种整体性,例如追求“天人合一”,将天、地、人置于整体之中,用辩证法认识多样性与对立面,使其达到统一、和谐。西方则是二元性思维,强调对立性,并以这样的思维提出了对立的概念: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等,强调分殊和差异。
 
其次,东方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肯定事物及实践过程和意义内涵,例如中国哲学中,“道生万物”,由“道”衍生的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整体,并且处于一种运动不息的状态。这样的一种世界观,使中国文化注重过程性,强调过程和变化,在变化和发展中的事物也在变化。同时也认为“道”生万物,但其玄妙却不可言,不过分探究构成世界万物的秩序的原因。
 
而西方则更注重追求事物确定的本质及其相关知识,致力于探究构成世界世界秩序的根源,认为宇宙由唯一的、不变的、永恒的、终极的动因所决定。因此,在这样思维的影响下,西方的哲学总是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催生了西方特有的理性主义精神刺激了概念、判断和推理三段论逻辑形式的成熟,并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研究的理性精神和思维方式。
 
最后,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悟性思维,更注重直觉、体验、领悟,强调向内省悟,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安宁,以把握外界万物的真谛。而西方传统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更注重逻辑性、客观性、抽象性和分析性。用逻辑分析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较典型的有归纳法、演绎法、数理逻辑、辩证逻辑等等。
 
三、整体性与二元性:如何取舍?
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由于西方思维二元性的影响,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这就导致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将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的东西,人是认识、利用、征服自然的主体,而自然是被认识、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在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下,人类破坏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国家对自然资源索取无度,破环自然环境,造成了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
 
而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下,可以帮助人类回归自然,坚守本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互利共生。
 
咖啡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其隐含着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而其中咖啡馆为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可思考、交流的公共空间,蕴含了强有力的反抗精神。这样的精神正是根植于于西方二元性思维中。
 
在对待东西方文化差异时,我们不妨取其精华,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茶叶的起源和传播》史念书
 
《中国茶的起源学说研究》吕飞、赵亚男
 
《神农的传说和茶的起源——<茶经·七之事>考辨之一》方健
 
《中西审美差异之比较》赵连元
 
《浅谈禅与中国茶文化》徐干
作者:佚名
日期:2020-03-0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