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鉴别 >
“天价老茶”年份鉴证的几个层次
  计划经济时期,云南茶叶统购统销,普洱茶是属于外销茶和边销茶,不供应内销,国人长期不得解。省茶司体系内部一直是相对封闭的系统,计划内调拨来调拨去,无需对应市场需求。
 
  90年代初期,云南省茶司率先实行改革承包,一举成为当时国内最赚钱的茶叶公司之一,更是无需对应市场。
 
  而且,计划经济时期的着力点是红茶外销,普洱茶仅仅供应香港,80年代之后日本、法国市场接受的也是熟茶,销售主力也是熟茶,占据97%以上的份额,云南青茶紧压系列的生产少之又少,没有青茶即没有老生茶,加之没有内销这一块市场也就没有内地市场的宣传。
 
  青沱茶是内销品,销量虽然比较大,但是,当时的统计属于绿茶,并不统计于普洱茶。传统青沱茶的销区也主要是云南、四川、重庆一带,喝茶习惯的长期形成,导致也无需宣传。
 
  乃至于普洱茶2000年开始在内地兴起之时,云南省茶司系统之外的茶学界在2004年才匆忙上马研究普洱茶,甚至晚于1979年即开始研究普洱茶的省外茶学界,西南农大的刘勤晋教授即于1979年开始研究。
 
  省茶司对于市场管理也于2000年左右开始失控,其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对于财政收入理解的不同。
 
  种种原因,导致内地市场突然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老茶之时,应对皆无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原本茶叶无年份说,无古董说,面对新的概念,都觉得新奇。其二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云南省茶司太赚钱了,由于体量庞大,率先改革,省茶司在80年代末期至于2000年阶段成为了一个销售紧俏物资,包含钢铁、白糖、飞机等无所不经营的公司。对于普洱茶区区市场,则毫不理会。
 
  同时,深知普洱茶底细的省茶司体系认为这些莫名其妙的老茶是笑话,然而,并不了解普洱茶的茶界,根据邓时海先生1995年于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不断演绎出20多本书籍,其后,即使后来发现该书中绝大部分茶史茶品都是错误时节,大家都闭口不言,而市场“天价老茶”则根据该书的指南,也越来越多。
 
  2000年-2004年,普洱茶市场一直不温不火,港台的茶商的定制茶量也不大,大部分还是沿袭进仓熬制的线路,出仓不多。所以,老茶局限于圈子,圈子里的人以《普洱茶》一书作为蓝本,以喝到书中的某一款茶作为荣耀,不断有人撰文描绘喝到那些古董茶后飘飘欲仙的感觉。
 
  2004年,普洱茶集团改制、勐海茶厂改制,2005年,马帮进京。资本的投入,策划活动的巨大成功,普洱茶才算真正有了市场地位,普罗大众才真正了解到普洱茶是何物。
 
  市场是新茶构成,无论生熟。然而,市场缺乏理论的支撑,市场于是继承了现成的老茶理论,其指向是越陈越增值的理论,“天价老茶”成为一种证实,无论是资本家还是茶商都需要这样的理念,大肆贩卖未来的“宋聘”、未来的“红印”等等新生茶。
 
  市场的走向也是如此尴尬,走入消费茶的企业,往往不成功,走入存茶增值的企业,往往大赚其钱。
 
  接连而来的是2005年的“猪圈发酵”事件,当时大部分人认为“渥堆普洱”是制作假老茶。由此可以看得出当时人对于普洱茶的认识之幼稚。
 
  正因为市场真茶、假茶不辨,霉味、陈味不辨,真伪文化混为一谈的哲学流行,混乱中,制作天价老茶的群体自然可以从中渔利。市场开始演绎的神乎其神,普洱茶开始走入了神学和玄学的体系,所有投入的群体开始在引领之下变得神神叨叨喝茶,没有人能证实天价老茶的年份,仿佛也没有人需要证明。
 
  然而,省茶司体系没有老茶,国内市场自然也没有老茶,新投入茶行业的资本家也没有老茶,于是,掌握“古董茶”的群体,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师,自然而然的引领者。
 
  普洱茶在2005年之前,受重视的程度不高,在马帮进京之后,暴得大名,形成市场的饥渴症,乃至于盛名之下的普洱茶行业只有区区几本茶书,无论对错,市场也都只能接受。虽然市场出版的普洱茶书开始增多,但是,书是书,市场是市场,市场是资本说了算,市场是资本家说了算。
 
  普洱茶的初级阶段,众人按图索骥消费普洱,书中有的老茶成为“圣品”,即可以成为拍卖场的证物证据,书中没有的茶,则统统被指认为假茶。然而,真实了解普洱茶真实历史的两大群体,一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二是香港茶叶商会商家,皆无法批量拿出这些古董茶。
 
  市场的理论被控制,市场的“古董茶”被控制,消费市场形成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消费观,看图买茶,听故事买茶,于是,市场六六粉味道的老茶流行,非“棺材板味”不成老茶的理念全国流行。
 
  2006年至于2007年普洱茶春茶结束之前,普洱茶接近癫狂,销量都被新茶占据,但是,市场诱导的理论还是普洱茶能成为古董老茶。
 
  2007年普洱茶崩盘,2008年,市场哀号声不断,没有例外。新茶的悲哀却挡不住天价老茶的惊喜,市场走入一种奇怪的逻辑,天价老茶突然流行,每个省的富豪开始批量配发“宋聘”、“福元昌”、“同庆号”、“红印”等等《普洱茶》一书中的天价老茶。
 
  这是普洱茶的读图时代,按图买茶即可,按书认大师即可,按掌握老茶的多少拜大师即可,各种大师封号开始流行。
 
  然而,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道理,茶叶内涵物质的表现也有个抛物线,从新茶的浓烈到老茶的醇和,从茶汤的褐红到茶汤红亮再衰减到茶汤的琥珀,任何老茶皆有生命的周期。当品饮的群体有了实践性,市场自然会清醒,凡事反常即为妖,天价老茶不比新茶,不可能年年生长。
 
  于港台出版书籍,制作老茶,市场的老茶在包装说、年份说、干仓湿仓说的指导下真真假假存活,港台大师是这些茶品的伴生物,这算是普洱茶的第一波阶段。
 
  但是,普洱茶的年份其实检测无方,尤其是对于新入门的群体,国内市场庞大,每年新入门的群体汹涌,那么,塑造大师,用大师来背书年份即可。这是老茶最新的一种方法,索性甩开一切,随便一个白纸一包,无论茶体多紧实,张口就是70年代、80年代,我说是哪个年份就是哪个年份,你不信也得信。
 
  (所谓70年代的老茶在高温高湿区域存储,茶体不可能如今紧实。)
 
  (既然前言说具体年份难以考证,又何以后语说亲自鉴定?)
 
  尤其很多茶品本身为真,只是年份靠后,把2000年的茶品当作90年代,90年代当作80年代70年代,年份提前10年到20年,即使事泄,可以用“茶是真茶,具体年份难以考证”作为托辞。
 
  众所周知,普洱茶的存储由于仓储的地方不一,仓储的手法不一,导致结果差异很大。比如同样的一款茶,存放于东莞和昆明,存放5年,转化结果大为不同,时间越长,东莞的变化越为明显,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包装的辅助,年份的判断大多失真。加之,普洱茶转入肇庆防空洞仓储,转化更为剧烈,判断更为失真。如果,在仓储过程中刻意加温加湿,消费者更是无法判断年份。
 
  (肇庆防空洞存茶,湿度大,转化快,很多存茶转入香港,由香港回流)
 
  从茶叶本身来演绎年份,无论如何编排故事,总有痕迹,就好比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证明自己的身份一样,假为假,真为真,一切都有漏底的情况发生。于是乎,最新的年份鉴证方法诞生,“宗教结合茶艺卖茶”,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教育,本身不产生盈利性,把宗教嫁接到茶叶,批发“88青”,茶会不谈茶,只谈人性、天性、天道轮回,老茶只是一种道具,老茶的年份更是无从探测。
 
作者:吴疆
日期:2020-08-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