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来访安溪时接受了专访,讲述安溪茶叶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思维,从专业角度提出见解与期望。
大航海时代的航路又叫做“茶叶之路”
记者:福建茶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
郑国珍:闽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商品。数千年前,一艘艘满载丝绸、茶叶、瓷器的福船由泉州出发,漂洋过海、远渡重洋……特别是到了明清以后,欧洲的航路打通,欧洲人饮食多肉,而茶叶当中有许多维生素,他们急需茶叶来作为生活的补充,因此,闽茶风行欧洲。为促进茶叶贸易,欧洲国家设置整套茶叶运输、贸易机制,甚至专门奖励将最新鲜的茶叶第一个运到口岸的商船。
茶叶不仅在对外商贸交流中充当重要角色,又因其蕴含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国家古代文明的标志,所以,大航海时代的航路又叫做“茶叶之路”。当茶叶源源不断输往海外时,自然就在历史上浓墨重彩地留下通贸轨迹与华夏文化印记。
记者:国家正在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对安溪铁观音而言,有着什么新机遇?
郑国珍:中国是茶叶大国,但远远不是茶叶出口大国。中国出口茶叶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很少,我想,这或与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段时期的反对私营经济等等的国家政策有关系。当然,也和当时西方国家设立东印度公司自己生产茶叶,以及跟他们将茶叶机械化、商品化、包装化有关系。因为这种种原因,中国茶叶出口量锐减,到后来,甚至泱泱大国不如一个斯里兰卡。
现如今,我们建设“新海丝”,我认为对安溪铁观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面对“新海丝”,要重树信心,积极运作。相信直面海洋,安溪茶叶可以通往一个非常值得期许的未来。
记者:安溪铁观音“直面海洋”,您有何建议?
郑国珍:我想,首先茶叶生产要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需要,他们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什么卖什么。比如欧洲人极少用功夫茶,需要更多的茶叶存放时间,因此我们的茶叶要改善,袋装化、包装化,能够与牛奶等欧洲日常饮品调和,如果走不进欧美人的心坎,茶叶就走不出国门。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社会急需安溪茶叶代理人、茶文化代言人,我们要尽快在欧美建立安溪铁观音自己的代理体系,互联互通双方市场,并且向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商业运营靠拢。
记者:除了茶叶,安溪在其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郑国珍:安溪是侨乡,又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县域,单看巍巍安溪文庙,可以说是福建境内最漂亮的县级文庙之一。这说明安溪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发达,工匠技艺高超。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在全省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份额当中,占的比重还不够多。比如说,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给予的补助资金非常多,现在全中国申报轰轰烈烈。可是在安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传统村落有几个?安溪人的乡愁在哪里?安溪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美丽的山山水水,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记住乡愁、望山见水”的这么一个重要机遇中,要继续努力,赶快行动。不要忘了,当安溪人自己记得住乡愁,中国人才能记得住安溪,海外的同胞们才能记得住家乡。
记者:安溪文物点多面广,许多文物所有人为个人或是集体,产权不清,保护资金匮乏,如何更有力保护它们?
郑国珍:首先,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这个概念,已经成为过去,只要是文物,是人类的遗产、瑰宝,补助时就应一视同仁。其次,不能固化地保护,要活态保护,改变、改善和提升文物点的生活、生产方式,发展当地。因此,我们在推进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过程当中,要积极提倡就地城镇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使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品牌,每个村镇都有其支柱产业,让当地人因为文物资源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因此增加收入。
记者:安溪与台湾一衣带水,“五缘”关系极为密切,有许多涉台文物遗存,在今天,如何更好保护、利用它们?
郑国珍:涉台文物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关系,具有珍贵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积极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和交流,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其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安溪涉台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还要尝试更加多元,有的涉台文物项目可以开辟为博物馆,有的可以保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有的提供作两岸民俗风情的展示点,还可以作为传统民居,让两岸乡亲在寻根谒祖中增进了解。此外,建议以涉台文物资源为桥梁,让安台民间信仰信俗交流成为品牌。这在福建,有许多成功经验,如泉州关帝庙、厦门同安孔庙、海沧青礁和龙海白礁慈济宫等涉台文物的修复,与关帝文化节、孔子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对接展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