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的生茶不用说,现在许多老茶友都已经有了充分认识。而熟茶,包括大滇在内,对大益熟茶评价较高。大滇店里的大益产品,也主要是熟茶。
事实上,我对大益颇有几个赏析的茶。比如7262、金针白莲。7262 赞赏的是拼配的方法以及发酵的程度。具体到某一批次,我对大益茶没有那么多发言权。我认为7262是真正从茶的角度来做茶,而不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做茶,更不是为了清理废料来做茶。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普洱茶的等级里,有个倾向是,宫廷~3级的茶是拿来做散茶的,4~6级做饼茶的核心,7-9级做砖茶。用宫廷~3级的茶来做紧压茶,一般都是高端茶的做法。4~6级涵盖了普洱茶里最有生命力的那部分茶,而7262综合评级为6级,正好在这个区间。发酵程度略轻,照顾了商家的存放周期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周期,毕竟不是所有人拿到手都能很快卖完或者喝完的。我对7262的欣赏仅仅是从制茶的角度来说。而7552 这样的制作方法,就是我比较反对的,稍微不合茶理 。
回到正题,有茶友问到如何打败大益熟茶?我说,大益的熟茶是很难被打败的。要想打败大益的熟茶,你得明白大益的体系。对于内行人来说,大益的强大并不是所谓的发酵技术,也不是所谓菌种说。大益自2005年改制以来,基本上老人都没几个了,主要是从学校里招聘去的新人。在云南省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招聘了很多学生,而愿意去到县城的高水平人才并不是那么多。勐海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不过昆明的任何一个郊区县,当然,更比不过发达地区的一个镇。
大益强大的两个地方,第一在于规模,第二在于营销。营销方面不谈。我在很久以前就说过,规模对于熟茶的重要性。不同年份的原料,不同等级的原料,不同产地的原料。如果有几百堆发酵好的原料,认真研究,自然可以做出很多出色的普洱茶产品。而个人,就算天赋异禀,没有这些条件,你也没办法做出非常好的熟茶来。就算偶尔惊艳,也无法持续。而普洱茶作为所谓可以喝的古董,是强调持续的、一致配方的茶种,稳定的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中国人对于新事物未必都有信心去尝试, 习惯性购买老的品牌产品就是明证。不加考证地购买名牌,老字号,而某些老字号,虽然物是人非,后人不学无术,产品一塌糊涂,仍然有爱好者追捧,这就是明证。前面我们谈老茶的时候说过,大家操心的不是提高做茶的水平,而是为了祖宗留下的一块匾争个不休,原因就在于卖的不是茶,是这个匾。
那么,大益真的就不可战胜吗?也不是。下面列举战胜大益的某些方法。
一、大益的价格高。那么,同等的品质,用一半或者更低的价格去做,有机会打败大益。大益的价格,居于同等品质,价格是偏高的。而这个同等品质,虽然无法在当年新茶达到大益的品质(因为大益茶有旧茶的拼配),那么,可以选择做好熟茶后,存放一年到3年来达到超越大益熟茶的品质。
二、选用更好的原料。大益茶的用料自然不是最好的,这一点跟生茶类似。那么用更好的原料来发酵制作,从原料起战胜大益,也是目前一些中等茶厂如福今等采用的策略。
三、低品质,超低价格。市场上90%以上的商家采用这个手段。不要小看,应该来说,在熟茶市场,按出货量来说,大益熟茶的市场占有率肯定不到10%。许多非常低端的熟茶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我们看到市场极其低价的熟茶,基于比大益更低的品质,以及更低的价格,赢得了酒楼,茶楼,大众消费者的认可。毕竟,不懂茶的是大多数,90%的人对普洱茶是完全不了解,完全无鉴别能力的。
撇开第三点不顾品质的做法,要战胜大益,就是在从局部的地方,采用好的原料制作,以较低的价格撼动,到积累资本,在规模上慢慢接近并超越大益。时间积累到一定年份,总能有机会让消费者认可。这个是持久战, 也是正规战。而如果要剑出偏锋的话,就是用大益永远没做过的原料。比如大树茶来发酵,赢得一部分消费者。这部分的市场,是大益完全没有办法去做的市场。举个例子,这样制作出的少量绝顶熟茶,是一个高手,而大益只是一支由普通士兵组成的军队。单挑的话,高手能赢;群殴,则高手必败。
以上是从品质方面来诠释。但在中国市场,并不是品质强就能卖得好的,就能让大家承认的。我们喜欢造神,这才是我们最难超越大益的地方。茅台,五粮液,大益,这些都是我们造出的神。我听过太多爱好者,在我面前说大益的神秘配方,工艺。而事实上,全凭想象。对于自己认识不清楚的东西,都归结于秘方、高人,给自己一些不去认真研究的理由。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然后人云亦云。
我们同样就大益来说大益。到底是现在的大益强,还是过去的大益强?这个分界线,以2005年改制为界限。市场无数人都会认为,新大益不如老大益。我真的很吃惊。新大益,无论就营销还是对茶的研究定位,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远远不是未改制前的大益所能比的。设备的先进程度,员工的总体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营销水平远超过同行。甚至,从茶的拼配以及制作来说,都比改制前强了很多。
但商家不承认,市场不承认。原因很简单,不这么说,以前的茶怎么可以卖高价?被利益绑架的人们,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会说改制前的好。因为年份的关系,其实就茶的口感来说,根本无法比较。新茶和老茶比,本身就不可能。这里面的道理,就跟我们相信写作《周易》的古人,智慧胜过现在的任何科学家一样。历史,总是那么美好,我们宁愿抬高古人,却不愿意给我们同一时代的人一个公正的评价。今天的大益,正承受着这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