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生万物。除了原叶,根据工艺的不同,茶还可以变幻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因茶而诞生的一种形态。这些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由于目前茶膏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