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是深入所有阶层的饮品,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少数民族,无不好茶。有文献记载,我国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写《凡将篇》、杨雄写《方言》,一篇从药用,一篇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民间更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说法不一,大致在商周时期饮食茶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特产进贡。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品,茶由巴蜀向中原地区传播,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当时,有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便与茶结缘,以茶养生,用茶助修行。从饮茶起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这时南方饮茶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古代茶叶发展与盛行的时期,饮茶风气普及全国,唐代饮茶盛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渊源,和尚坐禅,靠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信佛的善男信女饮茶。饮茶风气的普及和形成还与当时的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后,中国的茶文化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这个时候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影响很大。唐代的茶圣陆羽,潜心研究茶事,撰写《茶经》一书,书中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那时平民百姓就觉得茶就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茶兴于唐代而盛于宋代,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取得贡茶后宴请群臣以示恩宠。同时,茶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茶馆的发展在宋代更为兴盛,茶与琴、书、画、歌的融合让当时的茶馆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到元代饼茶逐渐衰落,民间大众基本饮用散茶。明代皇室提倡饮用散茶,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茶艺术在明清时期有所成就,除了茶诗茶画外,还产生了许多茶歌、茶舞和采茶戏。到清代后期,由于外强入侵茶叶生产一落千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稳步发展至今。
茶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与锤炼,已经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必备之物;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醒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在黎民百姓看来,茶是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从古至今,饮茶已成为文学、艺术、社交等纯精神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茶已从王公贵族的茶杯里,走入黎民百姓的起居生活。如今,中国飞速发展,中外文化多元融合,为了迎合市场和人们的心理需求,高中低档的各式中式茶馆,花样百出的茶餐厅,层出不穷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各种高价茶消费,让很多想喝茶的朋友望而却步,不由的发出感慨,喝一杯茶到底要多贵?其实,喝什么,在哪喝,千万别用价格去量化,在价格的“心理暗示”下人通常都会被暗示的越贵越好。喝茶是一种媒介,可以是生意往来,学术交流,情感宣泄,舒缓疲惫等等的抒发途径,喝茶的价格和地点往往也是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定,商务往来一般选择高端茶会所,学术交流适合落座颇具特色的中式清茶馆,情感宣泄便会选择舒适温馨的水吧,然而更多的时候茶也许就在你的手边。
喝茶的时光是悠闲的,喝茶的地点是随性的,喝茶的心情是自由的。不用盲目追求高价,而被“价格”忽悠得望而却步,只要茶喝对了你的心意,在哪都享受。窝在宽大的沙发里,找到最舒服的姿势,普洱也好,红茶也罢,小小的茶杯里流淌着那份安静与惬意。茶可以是高贵的,茶也可以是草根的,无论你杯子里盛的是哪一种茶,无论你在哪一个地方喝茶,喝茶的心态最终决定了喝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