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茶界经历了一场“关店”的考验。不论哪个行业,这都会刺激从业者的“军心”,各种自我反思、心理斗争也因此产生。今年两会期间,茶周刊记者在采访茶界代表委员时,专门了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应该说,他们是茶行业的带头人。他们普遍认为:关店退出对行业来说是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增加产业集中度,尽快完成转型升级。
优胜劣汰 适应市场者得生存
总体而言,茶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要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痛苦过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型领域、创新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文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拥有同样观点,茶店关张属于正常现象,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他们表示:“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化,所以行业要转型,企业要突围,重在改革创新,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适应市场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表示,当前经济态势下的产业和渠道的调整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契机。任何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市场调整、资源整合、再获新发展的阶段。他们表示:“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要经过市场的考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牌’。有些企业倒下去,有可能促使一大批新兴企业发展壮大。茶业是不会倒掉的,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根本离不开它。经不起考验必然就会倒闭,这不分企业的规模是大是小。”何一心表示:“茶叶新常态、产业调整、渠道洗牌,我认为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鉴定他们是否适应、适合这个市场环境。”
做强龙头企业 创新者得生存
何一心表示,中国茶行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品牌的推动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有的龙头茶企仅仅是作为行业品类龙头,并未真正发展成为茶产业龙头,因此如何突破区域界限树立企业品牌,成为由单一品类向多品类发展的茶产业品牌,这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具体发展上需要有更多的布局和稳定的产业发展平台,需要更持续的政策扶持。与此同时,将科技创新融入到茶叶这片传统的叶子上,发挥茶这一传统而又朝阳产业的巨大魅力将是发展中的亮点。
夯实品牌 有核心竞争力者得生存
俞学文告诉记者:“过去中国的茶企一直定位做礼品茶的高端生意,想将茶叶做成高端奢侈品。现在来看这条路走不通。茶企需要建立新的营销模式,加速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布局。目前有的茶企在学立顿或者星巴克,甚至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要重视品牌宣传,有核心竞争力,并将自己核心的产品亮点传达给消费者,这样能让消费者更好地记住你,这也是更香这么多年品牌建设的经验。”
别具匠心 做到极致者得生存
周国富在谈及“关店”问题时表示,茶业供给侧问题、品牌问题没解决,作为企业家,应该好好考虑尝试新的发展道路。他说,在英国白金汉宫国宴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习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挥到极致。周国富认为,茶人就是“匠人”,当他听到“别具匠心”、“发挥到极致”时,觉得十分激动。他说:“如果中国的茶产业、茶文化将国茶做到别具匠心,并且发挥到极致,我就不信中国茶产业做不大、做不强!”
心无旁骛 有远见者得生存
周国富告诉记者:“我认为,中国茶人太看重金钱,一段时间内茶博会蜂拥而至,各种茶叶拍卖价格近乎天价,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想想怎样可以提升茶叶质量,怎样把品牌做好?之前有一家做得很大的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关店,我相信,它的茶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没有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做茶。”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集团董事长郑孝和告诉记者:“我觉得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茶企也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目前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虽然茶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但是也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在互联网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人说茶是目前互联网上卖得很不好的品类之一,因为茶是非常需要消费体验的产品。在我看来,在线下打造茶空间,线上买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则表示:“茶叶的市场销售环节近些年刮起‘线上’风,大家都愿意把自家产品和电商联系在一起。但是我提议大家冷静思考一下,除了概念,究竟电商为茶叶带来了什么。据我所知,真正从中获利的店家可能寥寥无几,毕竟茶叶是体验感很强的产品。茶叶销售需要多业态并存。中国茶业应该借助市场淘汰掉不合格的企业,增强产业集中度,让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在茶业中,从长远发展角度提升壮大茶产业。”
潮水已经退去,沙滩上形势逐渐明晰。中国有句俗话叫“顾活不顾死”,雅一点说就是“生者为大”。为着茶行业的明天计,为着国人的茶饮计,我们要尽快擦干眼泪,把改革发展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