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亿,对于中国茶叶的产值来讲,算不上是微不足道,却也不容忽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企业或平台的销售额可以达到这个数量级;
茶叶在天猫淘宝的平台上,充其量还仅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字辈,茶叶一年的销量还没达到去年双十一销售额的10%;
茶叶作为美食、农产的一个类目,其价值正在快速生长——销售额相对于2013年已经翻了一番;
淘宝、天猫已经成为了茶叶电商不容忽视的重要平台,不管你是真的在做电商,还是被“电伤”,都已经无法绕开阿里了。
然而,在这个数据的背后,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Q1:茶叶的价格、价值透明化是否会成为大势所趋?
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全国几千家、几万家的卖家的销售数据比价,尽管在手机端比价的空间被大大缩小,但同一名称产品的价格可谓是千差万别,在销售为王、爆款为王的电商平台上,价格无疑是强有力的杀手锏:
价格是透明了,价值呢?在价格为王的前提下,茶叶的品质呢?性价比呢?以往讳莫如深的茶叶成本、外行难分高下的茶叶售价,这些在网络平台已几近无秘密可言,价格透明真的能借助于电商实现?
Q2:谁在通过电商消费茶叶?传统茶商能和他们说上话吗?
在卖萌、网红大行其道的今天,天猫淘宝用88亿这个牛比闪闪的业绩向传统的茶商又来了一次赤果果的诱惑,可这诱惑就好比是二八少女去诱惑7080岁的老翁,老翁除了饱个眼福之外,真能消受的了吗?
到底是哪些人群在通过网络购买茶叶,传统茶商心中的茶叶还是要到实体店、先尝后买优势多的强势观点下,他们能否和网购人群建立连接?他们的传统的茶叶能对网络人群的胃口?
Q3:电商是渠道还是模式?触电真的能赚钱吗?
电商是工具,是渠道,是模式?几人能说的清楚,可是,企业做了电商之后,首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收支平衡,或者少有利润,这样才不致于被电伤。然而,据地理君向自己周围的茶商触电情况了解后发现,赔钱赚吆喝的居多,做茶叶电商赚钱的了了无几。多数茶商抱怨:茶叶电商不会搞、没得搞、赔死了。
触电不赚钱,必然被电伤。于是,让人好奇的是,这88亿的销售额当中,卖家的利润能有多少呢?真正赚钱的商家有多少呢?
Q4:做大众还是做小众?
茶叶在中国作为一个分类极其复杂的半农、半工、半商产品,有着极为复杂的流通路径,即使是十大名茶这样牛比闪闪的茶类放在整个茶行业也不过是一个小个子,没有哪个品类可以一股独大,或是可以占到市场3成至半数的份额,而即使是同一茶类的产品,又被细分成了N个产区甚至山头,又细分到N个商家那里,于是越是大众的茶类,越有着精确的小众细分——受单一品类产地及产量的限制,要做出规模化来又几乎不可能。
众所周知的是,在天猫、淘宝这样的电商 平台,爆款是主要的销售模式——一个产品要能卖一年,要能持续有销量,才会有更好的排名,才会有更好的销量。而要保证在这一年当中,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茶叶的品质稳定、价格合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不明确销量的前提下,无法备足货源,尤其是面对不可预测的高增长;即使明确的知道量,同一产区的茶叶又未必能满足供应量,能满足供应量却又未必能保障品质口味始终稳定。
所以,做茶叶无论是做线下还是做线上,都会面临一个做大众还是做小众的难题。
Q5:茶叶未来之路在哪里?
未来之路在哪里,电商、实体、O2O,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