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炒作”是这几年业界流行的一个观点。源于2007几乎全部的普洱茶价格暴涨和2013年个别品牌和山头的产品暴涨,赶超黄金。最近,不少茶友发现,今年的个别品牌和山头的普洱茶价格又开始一路涨,更有甚者衍生出普洱茶金融市场。许多茶友直接放弃从店里购买,代之自己上山卖茶包茶树。
笔者之前曾经浅析过这两次炒作背后的真相,也聊过反腐与普洱茶危机的关系,不过今天我不是想重提旧话,而是想换一种思路去解读“普洱茶炒作”。
在炒作盛行的时候,有不少媒体揭露商家茶企参与炒茶,推波助澜推高价格。多年的炒茶者、二手商也表示,普洱茶这东西,能让人升天,也能让人下地狱。赌得越大,风险越大。
那么我们所谓的炒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炒茶和买卖
买卖,就是你交钱我交货。我们的马克思他老人家说过,买卖商品是种等价交换。如果真的是等价交换,那么炒茶为什么会出现?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马克思他老人家说的价值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而且,买卖并非都是等价的,定然会有受益方。
俗话说的好,买家不如卖家精。所谓卖家经,无非就是生产者比消费者更专业,生产效率更高。就比如做手机的做手机,做食品的做食品,各自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情。然后通过交换,各人所得的手机和食品就比各自生的时候来得方便。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吧这种专业生产、交换获利的行为称为“炒”。但问题是,厂家所产生的产品并不能直接到达消费者手里,许多时候,甚至连消费者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提有多少消费者、消费层级组成等等之类的问题。就拿茶来说,有多少茶企知道自己某款产品的消费者到底是谁呢,或者可以说想知道也没办法搞清楚。而且,普洱茶行业的传统模式基本都是以渠道加盟为主,进行分级制度。厂家并没有真正的接触到消费者,中间商也对产地的天气、虫害等等是否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无从得知。
判断未来的产量与消费者是顺利交换的前提,否则的话,往往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商家或者二手商也一样,如果没有事先知道某些情况大量囤积,时候发现某些产品太多,价格下降,那肯定是囤的越多,亏得越多。
炒茶有功
炒普洱茶和炒股票,炒期货,买卖房子、车子等任何商品一样,都是厂家和商家在赌自己猜的眼光与能力,猜的能力高报酬就高,否则家败人亡。很大程度上,厂家与商家比的就是猜未来、猜需求、猜潜在盈利机会的能力,经济学家把这种猜的能力叫企业家才能。
如果没有这种猜的眼光和能力,那么,整个普洱茶市场将变得十分平庸,只能是周而复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而已,不会有进步。只有发挥企业家才能,通过猜潜在需求与潜在盈利机会,然后据此引入新的科技,产出新的产品或者提升产品性能,降低产品价格,才能周而复始的循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何近年来普洱茶行业的产业化水平居于整个茶行业前列了。在一定程度上说,炒茶只是为了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化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大家认识中的那样。
普洱茶价格不是被商家炒高的,而是商家提前预期到普洱茶要涨价,而提前储备了产品。如果没有他们的提前储备,普洱茶价格只会更高,泡沫更重。
举个例子,7542吧。当7542在每件2600的时候,如果二手商或者商家判断接下来这个产品供应会减少。然后他就在2500的价格下买了很多开始囤积,等到7542涨到4000一件的时候脱手,就能赚钱。同时,市面上放出大量的7542之后,客观上就会慢慢降低它的价格,如果没有二手商当时储存7542,现在市面上的7542更少(部分被消耗),价格会更高。所以,7542的价格不是炒上去的,二手商预测的越准确,它的价格越低。
消灭芳村?
“投机者”或者“炒家”的工作是采集、甄别和传递信息,市场对他们的决策作无情的判决。假如一个炒家在饥荒前囤积了很多产品,或者在行情来的时候抛掉了很多产品而大赚其钱,我们完全没理由批评他。那是他应得的报酬。行情好或者不好都不是他造成的,他只是预见了而已;他只是一个诚实的信使。没错,是他送来了坏消息,但没必要憎恨他,憎恨他也并不能够把行情低迷转变成行情好。
就像之前普洱茶行业中有人提出消灭芳村和二手商,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真的很愚蠢。芳村的出现有它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这是建立在这么多年普洱茶发展的道路上的,甚至可以说是筑起普洱茶当前成就的基石。也有很多厂家通过各种方式想改变自己产品被炒高的现状,但最终还是陷入了这个轮回。其实我觉得这些厂家应该高兴,因为你的产品还有人关注,还有人要。如果你的产品真的沦为周而复始的“生产—投放—消费”,那才是最可悲的。
最后,用薛兆丰老师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不观察、不体会、不举一反三地思考,你眼中的市场,就处处都有邪恶,样样都是特殊商品,事事都要政府管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