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年轻的茶科学
普洱茶
年轻的茶科学,何时能建立理性的共同体?理性认知茶,科学饮茶?茶科普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日在校友茶群,有位茶学校友疑问为什么媒体、资深茶人口口声声的鞣酸,为什么在茶叶生物化学等教科书里不见踪迹?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比较早就注意到,对茶科学了解不很深入的一些专家,在报刊、电视里谈起茶,要不引用一些不准确的称谓,要不观点都大有问题,似乎也家常便饭了,这一切对于一定素养的科技工作者尚且如此,对于普通喝茶人,茶科学可能更无从谈起。
 
作为茶科学,应是一个关乎茶的理性认知的共同体,所有从事茶科学研究之人,至少对某些成分的叫法、某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如果我们在茶科技论文、期刊上统一使用茶多酚这个概念,你还在用茶鞣酸、茶单宁等叫法,这个共同体大概还没有建立起来,是你没有跟上我们茶科学的脚步,还是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里任性呢?
 
前几日见纪念山西贞百岁生日的文章,犹记当年学习茶叶生物学时,她和竹尾忠一在我的印象里是敬仰有加,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基本跑不出这两位 。这样的研究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了,如今茶叶中香气的种类、香型似乎在茶圈还是乱七八糟,有说普洱的樟香是茶树和樟树混生,碧螺春的花果香是桂花树、果树间植的结果……
殊不知茶叶的香气由内部物质构成,分离开来就是醇、醛、酸等物质,一些成分协调,某一种成分的多寡,阈值的协调决定某一款茶的香型,如芳樟醇的花香、β-紫罗酮的紫罗兰香等,跟与什么植物混生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样的混乱还要到几时?
 
还有,也许茶科学比单纯的所谓虚头巴脑的茶文化更重要,扎实的茶科学普及似乎是重中之重。经常喝茶会遇见一半个“资深知道先生”,大家说起感官品质,他会立马讲起化学来,一堆似是而非的理论抛出来,边上喝茶的小姑娘做崇拜状,老先生自得意满,立马成为茶席的中心。这个状况笔者曾与不少同学、茶友交流,发现在茶圈子里这也是一景,不由让人叹息!
 
若不嫌笔者啰嗦,不妨再举一例,如曾见某牛人观点“普洱茶的杀青温度若处于80℃以上,酶类物质被灭活,制成的毛茶将很难发生酶促反应,也即失去了后续转化的动力”……初看此观点,似乎很有道理奥,酶类、杀青温度、酶促反应等,专业性十足。但如果理解茶叶生物化学的就会知道:鲜叶杀青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钝化酶的活性,要在锅温180℃~200℃、叶温80℃以上才能钝化,不管是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还是脂肪氧合酶,都要被杀死,防止后续揉捻后的酶促氧化,叶片红变。而此观点却恰恰连这个基本点都没有把握。后续的揉捻之后,破坏叶片组织,细胞破碎,但酶已经被全部杀死,何来进一步酶促氧化?再说酶促氧化的速度太快,如果普洱茶后续的陈放,完全是酶促氧化的话,怎么可能还敢扯“越陈越香”,早被完全氧化成一堆茶色素了!
哎,年轻的茶科学啊,你的路还很漫长,茶科学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同仁们,加油!
作者:茶小仙
日期:2023-07-1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