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茶叶产量稳步增长,但因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之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商品茶面临结构性过剩。茶产业的调整不仅要在传统的茶叶生产上下工夫,稳定面积、提高品质、调整营销思路,更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茶叶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上有所突破。
清明节前,安徽省农委组织安徽4个茶叶主产地市农委主任及安徽四大名茶“当家人”专赴福建省安溪县调研茶产业发展。一个茶业大省俯下身子向一个茶叶县学习,或是茶业大省致力向茶业强省迈进的颇有意义的一步。
学文化营造:
茶文化从娃娃抓起
安溪县不愧是铁观音的故里。走在这个30平方公里的县城里,处处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浸染。无论是宾馆饭店、农家小院还是政府企业的办公室里,都能看到品饮铁观音的茶具。街头巷尾,很多雕塑建筑也是茶壶形状、制茶工艺图解。这里的普通居民一谈到茶叶都能给你说个一二三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的积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安溪人以茶叶为生,对茶叶的感情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现在的安溪人也不忘向下一代传播茶文化。据介绍,安溪茶叶教育已经从娃娃抓起,小学教程中将茶知识、茶艺课做为必修课。
学品牌营销:
让更多农民参与茶产业链
让全国茶叶主产区最“眼红”的无疑是安溪茶叶的销售渠道。仅一个安溪县,115万人口中与茶相关的从业人员就有80万,产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城乡,在外有近5万家茶叶店,20万人常年在外从事茶叶营销。
“从茶叶种植面积、茶叶总产量、涉茶总产值、涉茶人员占比、茶叶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包装印刷、机械制造、文化旅游、培训教育等方面看,我们安溪茶全产业链的紧密程度在全国是第一的。”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说,茶产业是民生工程,2015年安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其中茶的贡献率达到一半以上。
学人才培养:
建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在安溪县城,位置最好、建得最现代、最壮观的建筑群算得上是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这所学院是当地政府投资、发动安溪各界社会募集部分资金建设而成。大学生除了坐在课堂里学习专业知识,还必须走进田间地头跟当地茶农实践。茶学院院长林金科幽默地说:“在这个校区,晚上召集学生开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学生们每天课余都在电商平台争分夺秒,每个月卖茶的收入都有数千元。”
谈到人才,不能不提曾经任安溪县县委副书记、现任安溪县铁观音研究院院长的陈水潮。因为爱茶管茶,他专门考了国家一级评茶师。他的看家本领是能“盲喝”出来安溪铁观音是来自哪个山头的。
陈水潮告诉记者,茶产品要做成茶产业必备“五个一”,包括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条好思路、“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上上下下要一条心。其中执行团队这个“一”最为重要,因为抓落实要靠它。
学习“人无我有”:
制度设计让乡镇“重”茶
安溪县茶园面积60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的七十分之一;年茶叶产量6.8万吨,占全国的三十五之一;年茶叶总产值达到135亿,占全国的十五分之一。一片小小茶叶让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迅速摘帽,迈入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的前列。
“每年县委县政府都要出台文件,主要考核各乡镇高标准示范茶园建设面积及各项实施内容的落实情况,包括示范茶园的建设面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管理等五项指标,年底进行评分考核。”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乡镇把茶叶看得很“重”。
在交流过程中,安溪县各界人士认为,安溪铁观音茶叶是搭乘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列车而发展壮大的。在今天,任何茶叶产区再想重新复制安溪模式是很难成功的。但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经验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最更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茶业。只有达到“人无我有”,才能真正把一个产业做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