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茶这些年可能是缘分,倒是很少走弯路,而身边的朋友我见了很多,都不同程度的经历过一些不爽。
如果说,台地与大树,夏茶与秋茶,近年与远年,或者是茶叶的品级,纯料~拼配~古树~甚至单株,这些每个概念的关节都蕴涵着价格上的真真假假,但这些都是小亏,一旦走上另一条路,那是肿么也不好纠正的了,那就是辨别仓储。
怎么区分湿仓,网上随便搜,但实际上,仓储并非非黑即白,茶叶不是说就湿仓和干仓,有些茶客也会把自己喝的茶放在南方存储,这样会转化快些,但难免沾上点仓味,再放到干燥的北方退掉土气,这样的茶,喝着亦没问题。
我在广东饭馆点熟普,新茶,老板到货时就放在店的柜子上,冲开一喝,也有微微的仓味,是人为做旧么,不是,就是南北气候的原因,这茶拿北京放两天,味道就又不一样了。
那么还是那个问题,对于新手来说,怎样分辨茶叶的仓,怎样的仓是有害的,这个靠看干茶或者喝味道来分辨,如果没人带的话,依然是会走弯路的,最简单的方法,泡一些,看茶底,因为入仓本质是通过温度与湿度的上升让茶叶转变,如果是超越了自然规律转变,就会让叶子死亡。
正常的老茶,举例我最近喝过的1930年代的,那么多年保存的比较好,用水泡叶子依然是有活力,能泡发,有点像方便面里脱水蔬菜的那个思路,这种活的叶子才能完成跟水的物质交换,喝出茶的感受,而所谓死亡的叶子,发黑,摸上去的手感有点像塑料而不像植物,一搓也容易碎。
这种死叶的出现的多少,代表了茶叶的糟糕的存储情况,茶底有死叶的但出现很少,有可能就是藏家没藏好,如果仓退的干净,依然可能成为一泡口感不错的茶。但随着茶底死叶比例变多,或者50%以上的死叶,那说明茶叶经历过不恰当的存储,乃至人为做仓,这种茶最好就别碰了。
为什么要看叶底,因为有好多没存放好的茶经历了后面的退仓,再长期干仓转化,你很难喝出仓味,回甜只是速度会慢一些但不老喝的人是区分不出的,这种茶亦会有很好的喉感,只有茶底能告诉我们,它曾经经历过主人怎样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