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产业,茶行业虽然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但单体茶企的体量却非常小。据统计,截至8月底,全国只有9家茶企挂牌新三板,两家在港股上市,规模依然有限。在这11家企业中,营收达到亿元以上的寥寥无几。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由于茶叶产品难以实现标准化,质量缺乏保障,绝大多数茶叶还处于土特产粗加工的状态,整个行业显得弱小而混乱。
产业分散 品牌茶企占比仅10%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据Wind数据,2014年精制茶行业收入达到1669亿元,近10年复合增速35.81%,茶叶产量达到244万吨,近10年复合增速18.62%。然而,这个超过3000亿元规模的行业却没有诞生巨头。许多茶企是家庭式的,没有大资本投入,很多企业一年营收就是两三百万元。据统计,目前只有天福茗茶、龙润茶两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没有一家在内地主板A股“喝茶”,只有少数实力稍强的茶业“取道”新三板寻觅资本融资。8月9日,古树普洱茶生产企业中吉号挂牌成功,成为第11家与资本市场接轨的茶企。
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表示,全国茶企约有7万家之多,但估计品牌茶企在行业中的占比不超过10%。在业内人士看来,要在数量多、产业分散的茶行业突围,只有走上品牌化道路。中吉号董事长杨世华谈到,以前很多普洱茶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或是仅把品牌当作外在形象,忽视提升内在品质,也缺乏品牌开发的宏观指导与战略规划。
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很多茶企业的产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规模化遇阻。王文礼认为,标准化最难的就是将评判标准量化,比如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等,甚至在品茶环节更难,比如固化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等。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产能过剩、茶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出口和消费过低等各种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尹军峰提出,茶叶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在加工标准化方面主要存在加工的厂房、工艺、设备、管理等问题。现实中,市场呼唤有超级茶叶品牌,标准化生产(栽培、采摘、加工、包装等)、产业生态链完备(茶农、加工厂、消费者)的大企业出现。对此,尹军峰建议:制定完善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机械标准、茶叶生产线标准、茶叶加工厂房标准;强化茶叶加工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出口受阻 国际市场标准严苛
2016年上半年出口茶叶数据显示, 我国对部分国家(地区)茶叶出口量呈下滑趋势,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从2016年1月1日起,欧盟执行多项茶叶农残限量新规,对来自中国的茶叶(不管是否加香料)氟乐灵(限量0.05毫克/公斤)抽检比例提高到10%,同时加严茶叶中环酰菌胺、醚菌酯双辛胍胺、甜菜胺和甜菜宁等的限量要求,出口欧盟茶叶受阻,对英法等国的出口量下滑。
杭州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刘新介绍,欧盟2008年7月29日起执行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EC149/2008),欧盟现执行的农药残留限量有467种,其中,417种均为方法检出限。近两年来我国茶叶出口欧盟通报农药品种共25个,就我国有限量的7个农药残留与欧盟限量比较,除1个农药限量一致外,其他6个指标均比我国严10—500倍。另外,还常常检出一些未知污染物,如蒽醌、高氯酸盐等,导致国内检测机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其污染物的来源和途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也是限制中国茶叶进入日本的武器库,列表中规定茶叶中283项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未制定限量的农药均采用0.01mg/kg的“一律标准”,我国茶叶出口日本风险较大的农药是三唑磷、水胺硫磷、苯胺灵、氟虫腈、茚虫威、氰戊菊酯,这几种农药的限量均小于0.01mg/kg,基本上是仪器的检出限。由此看出,茶叶主要进口国制订的农药残留标准,实现了对进口的控制,达到了技术壁垒的目的,国内茶业应对此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