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还是茶商又或者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 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但是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因此,陈年优质生茶的价格往往是陈年优质熟茶的一倍甚至数倍。
因此,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成生茶而非熟茶。熟茶相比生成,其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损耗都高于生茶,而市场价格上面,熟茶又低于生茶。因此,愿意使用高级原料,知名产区原料来生产熟茶的厂家并不多。很多喝普洱多年的消费者都会发现,相比生茶,要找寻到一款优质的熟茶,其难度及稀缺性远远高于寻找到一款优质生茶。
长期以来,虽然市场贵生不贵熟,厂家生产熟茶的技术也是良莠不齐,但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属性其实依然得到众多厂家的重视。在整个云南,很多厂家如大益、龙润、润元昌等都在进行熟茶的技术研发。
以大益为例,大益目前已经研发出HEMA技术,涵盖生熟茶,并且于2013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熟茶——丹青。丹青的主打概念是轻发酵以及后期转化。根据大益官方宣传资料,丹青相比传统熟茶,在发酵度上精确控制,使得其后发酵空间较大。
就笔者看来,本轮熟茶技术革新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快速消费上面。无论生茶也好,熟茶也好,最终都是需要品饮。而熟茶如今已经脱离其设计初衷,熟茶最初就是为了快速消费而被创造出来。在广大的消费市场,熟茶也确实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存在。只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市场相对低端,普洱茶的高端市场依旧 主要集中在生茶。
如果熟茶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厂家需要在技术研发这领域转变思路。熟茶需要从口感上进行变化,首先,看是否能够通过现代的生物科技手段来真正解决熟茶口感问题;其次,通过技术手段研发出可以模拟诸如五年陈、十年陈、十五年陈的优质陈年生茶口感的熟茶出来,然后根据模拟出来的不同年份的口感的茶来进行差异化定价。
如果这个技术研发成功,那么熟茶的高端快消市场才能说完全打开。普洱茶市场长期以来贵生不贵熟的观念导致两个结果:1、厂家基本不愿意使用优质毛茶来生产熟茶;2、消费者认为熟茶是低端产品。 在这两个结果的导向下,一样产生了两个结果:1、市场上的优质熟茶稀缺;2、喝茶人不愿意花费高价购买熟茶。 所以,普洱生产厂家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思路,让整个市场摒弃熟茶是低端产品的观念,同时慢慢改变贵生不贵熟的产品。幸运的是,进入2015年以来,已经有许多茶厂意识到熟茶的快消品属性,在2015年大力推广熟茶,但是具体成效如何,还要看2015年中秋—国庆这一传统茶叶热销期间的表现。
说完熟茶,再来说说生茶,由于最近两三年,高端普洱茶品牌迭出,使得市场上的天价新普洱生茶比比皆是。但问题就在于普洱茶的价值更多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因为其越陈越香的特质带来价值随时间沉淀而增长的趋势。但是,天价新茶实则是透支了其未来若干年的陈化价值。
因此,对于普洱茶企来说,重视熟茶、对新生茶合理定价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事情。盲目的出天价新茶,只会使得与市场渐行渐远。 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会维持在低位运行的状态。目前应该说没有任何既往经验可供中国参考,唯有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基础工业才是出路。如果按照中国历史来看,现阶段不过是全盛来临之际的一个曲折,而通往大国崛起之路,中国依然惯性十足。
而这两年中国普洱茶市场的深度调整未必是坏事。首先,2012~2013年那种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得到了遏制;其次,茶企、茶商、投资者有机会深度盘点前面几年的所得;茶企有机 会进行产品调整、渠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