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营销 > 市场分析 >
中外茶业:不比不知道
普洱茶
不久前,茶周刊记者撰写的“茶游英伦”系列报道结束了。这11篇文章,综合反映了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在14天的考察学习中所走访的考察地以及它们带给行业人的思考。通过这些“走出去”的感受,再加之我近几年编译《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国际茶市版的经验,从中外茶业的比对角度出发,写下此文,愿和业内读者一起探讨、交流。
美学和实用的距离
无论我们是否接触茶,但凡是中国人,大家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常识:茶,发源于中国,这里是世界茶乡。而且多多少少都抱有一种自豪情怀。这一点没问题。但是这种情怀会导致一些行业人士产生另一种心态:无意识的妄自尊大和满足感。
他们常常对来自其他国家的茶叶表现出极大的不认可。以国际流行茶红茶为例,在红茶类产品的对比中,一些行业人士以中国红茶的“叶嫩、味香、入口甘甜”等优点,强压外国红茶的“汤色浓、口味苦涩、叶片粗老”。当然,这些是事实,毕竟茶叶是中国原创产品,正因如此以致我们把目光单纯地聚焦在“茶叶”本身上,这不仅包括好品质好口感,还有挖不完的文化底蕴,说不尽的历史内涵。听起来像是行业人对外宣传的“套路”,不过事实上,外国人也承认这一点,尽管他们也不太懂个中奥秘,但是他们知道茶是好东西,中国是茶叶源头,种类多品质好,对中国茶充满好奇和期待。
中国茶的优势得到认可固然是好消息,但这却致使部分行业人忽视了茶在流通市场的商业价值。于是,另一个差异产生了:中国茶和英国茶有源自品饮者主观认识的不同。一个是用文化的眼光,要凸显历史有艺术感;一个是用商业的眼光,着重实用、卖座。
其实不同思路也很正常的。以英国为例,最初,英国人接触的茶叶是红茶,由于日常饮食比较油腻,他们喜欢把茶泡得浓重,喝浓茶后感觉它在消食方面有很大作用,因为茶叶贵,所以上层社会圈最先流行。普及到大众后,有人在咖啡盛行的年代利用茶拉开生意差距。等于说,英国人最初认识茶,就是从功能角度入手,下一步琢磨怎么卖茶赚钱,实用感很强。
中国人这边相反,我们从来也不把茶当成稀奇东西,各类阶层的人一直都在喝,只是有钱人喝得更讲究。在中国茶最开始兴盛的唐代,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茶礼仪、茶器、用水、茶叶种类等方面,陆羽《茶经》里有很详细全面的介绍。说来道去,宗旨都在教你如何更好地享用茶,并没说过怎么卖茶。
 
卖情怀与卖产品
认知的不同决定了中外茶企在产品和运作上,会有大差异。
先拿同时做茶叶的中外企业比较,中国茶企把目标放在产品研发上,认为卖出一款茶品,品质是最重要的,保证了这一点,其余的都问题不大。当你去茶叶店时,店员通常会特别在原料、工艺、口感上下功夫宣传介绍。
但是,中国茶叶无法向消费者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体验,每年茶叶质和量都不定。于是,当塑造品牌时需要依赖包装和故事,这就直接导致茶叶店一年营生都靠卖茶礼品和高价茶。购买者与实际消费者互不相关,不健康的市场氛围遇到公款消费规定的肃清,商家生意自然难做。商家买完茶就算结束一笔交易,但顾客和茶的“交往”才刚刚开始,配套产品要备齐,如何泡好茶需要再学习。这一过程容易消磨消费者的热情,尽管少数人乐在其中。
外国的品牌茶叶也知道品质重要,靠天吃饭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利用关键的拼配工艺,全球采购茶叶原料,保证每年自家的产品口感稳定如一。包装整体风格很统一,不会特别花俏,也没有很玄幻的品牌故事。不同等级的产品,价位订的也比较适中,我们在川宁店里看到的独立包装茶叶,大部分的每个单件都保持在10英镑内;另一个东印度茶叶店定位稍微高端一些,几十英镑的也有,基本超不过人民币1000元。外国人喝茶的配套用品,就是茶壶、茶杯、奶罐、点心架,比较简单。
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外国茶企是以消费者购买欲为考虑点,让自己去贴合消费者;中国茶企是尽可能保存自己的原生特性,让消费者适应自己。
此外还有一点感触,很多企业(不仅指茶企)口里都离不开一句话:要赚年轻人的钱。我觉得这可以是一种策略,但不应该是长期大方向。商家只看重年轻人有猎奇心,敢消费,但是他们的忠诚度不够稳定,收入积累也不丰厚。外国茶品牌很聪明在,他们找人类的共性成为营销点,比如健康、塑形、美颜、舒缓心情等等。茶的最终属性应该是快消品,除去特定人群,理应是吸引各类消费者的,不分男女老少。
 
喝的是情调还是饮料
星巴克不是茶馆,虽然也有茶业务但不是重点,可大部分中国茶馆都愿意和他比。那星巴克卖的是什么?
星巴克把咖啡豆(原材料)加工成咖啡饮品(成品),在此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并赢回了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星巴克的咖啡饮品可以保证相对标准稳定的体验,每家连锁店都是统一的口感、价格、服务;星巴克配套出售与咖啡饮品相关联的产品,并在空间打造上做出相应设计。
茶也好咖啡也罢,当作为饮料生意时,杯子里的内容是表象,功力其实是在环境上。原料所占的比例很低,并不足以构成生意的关键,核心要看品牌辐射的深度与广度。将原材料转换成饮料,同时组合空间,精准地向目标人群提供相关配套,这也是为何我们可以在星巴克店里看到轻食、甜点、咖啡豆、咖啡用具的出售,以及整体休闲有格调的装修风格。
 
而中国茶馆在空间营销的把握上,主要趋近于文化和茶叶。产品与体验很难达到标准和稳定,销量也难以保证,品牌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如果茶馆生意有问题,不能怪古香古色的装修和茶艺表演。有人觉得正因为是它们才阻止顾客,尤其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这真是错了。正统的英式下午茶,消费环境也很复古,为什么各年龄层的消费者愿意进去呢?中式风格和茶艺表演,是中国茶馆文化的特色啊,外国人看了就像我们觉得英式下午茶新鲜、有意思,是一样的。
或许大家的反对和中国茶文化有关。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它,其实这里批的可能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造成一种矫揉造作的文化泛滥感,那是不对。但是能说它的存在不必要么,我也不敢苟同。
近几年,新形态茶馆的探索开始了,中国相继出现茶香书香、荼啡茶、彼此的茶、因味茶等等。这里你看不到传统茶具,代替的是冰滴壶、半自动煮茶机、胶囊泡茶机,口味做成混合茶饮、咖啡式茶饮,很多环节都是超越了传统中国茶概念。我觉得,茶饮店属于餐饮业不是茶行业,如果可以严格执行产品、管理的标准化,是值得尝试的。
 
创始人们都很笃定地评价自己所做的事是革新茶产业,赋予茶青春的活力。但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看到一篇介绍新型茶饮店的文章,特别关注了一下留言评价的:有的表示新奇有趣,想尝试;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这样是对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不负责的表现。
从这里可以证明,中国茶馆的消费者也把关注力聚焦在茶叶上,而不是“买、饮用”的动作。由此可见,造成中国茶馆经营困难的原因,在运作者,也在消费方。我们在不同地方,花不同的价位,享受的重点也不同的。我提议,多鼓励处于市场实验期的新动向,不要动辄就用说不清的文化压人,这不公平。外国消费者面对茶饮,尤其是最初接触茶时,他们从口味判断自己喜不喜欢,而不会从和味蕾喜好无关的层面去下定论。所以,我们的消费思维也需要定位。
最后,文化活动方面,我们常常举办声势浩大的以推介企业、弘扬文化为主的茶叶;欧美国家的涉茶活动,更贴近生活,内容涉及关爱患病人群、亲朋好友拉近距离、走进大自然等,顺便把茶植入。比较起来,这样的活动立意,人情味更浓。
说了这些,我并没有偏袒或批判任何一方。既然有这样的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毕竟行为都是某种意识形态决定的。但坦言,认真地思考事业,踏实地做工作,保持开阔谦虚的心态,是很多中国茶业商家缺乏的。
中国是世界茶叶之源,中国茶叶并不是世界茶语言,达到这一步需要翻新,但是不要变形。
作者: 冯斯正
日期:2023-08-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