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几个人一起品茶,泡茶就要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首先弄清客人需求或目的。相信他在泡茶之前,必定先询问好每个人喜好的茶品,口味浓淡,最终选择每个人都接受的那一种茶来泡。不论是龙井或者普洱,在这些人当中,如果能掌握住大家都能接受的茶汤浓度,就是照顾到他们的感受了。只有这样品茶之后,才能便于所有人交流。
如果一个喜好淡茶的人,你泡了很浓的茶给他,或者喜好浓茶的人,却让他喝了淡茶,破坏了气氛,人与人之间自然不会有太多交流了。倘若,你泡的茶正好对上了他的味,对茶赞不绝口之余还会心情愉悦,对于一个创作期的文人来说,冲泡浓淡得宜的一杯茶,实在能够让人才思泉涌。并且,那个时代的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常常聚在一起品茶吟诗,以茶代酒,茶可以使他们清醒,又能排遣寂寞,非常符合当时淡泊明志的心理状态。
相信每个茶艺师或招待过茶会的主人都能明白这种感受,想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并不容易,需要更体贴的探究,这就要求每一泡都要保持一致。品茶的泡茶方法,重点是需要掩盖茶叶的缺点,在冲泡技巧上非常讲究,依然需要服从“识茶类,知茶性”的冲泡准则。比如龙井茶之类追求鲜爽度的绿茶,用开水冲泡就是儿戏了。
对于一些经年累月的老茶,需要全程用高温来冲泡,这种冲泡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老茶的杂味和保存过程中吸入的“鬼气”。茶的生态环境赐予了茶有独特的清,老茶讲究陈韵,更高的冲泡要求则是一个“清”,“清”从很多复杂纷纭的感觉中脱颖而出,茶香是茶魂的凝聚,清是展开,如同古人所讲的那种春水漫漫,不强烈也不含糊,渗出或化出来的那一点。
三口是为品。口既能喝茶,又能说话,品茶是一种以交流为主的冲泡方式。说到品茶,自然是三五人聚一起,在泡茶中,主人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而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口感。自古以来,文人尤其喜茶,茶之于他们是一种兴趣,一大乐事,一件雅事。元稹在《咏茶》中说:“茶,香叶,嫩芽,慕诗客。”一个“慕”字道出了文人们热爱品茶的情结。当年,陆羽与皎然,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以茶会友,才结下深厚的友情,留下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经典名句,那定是一场场雅致品茶会谈之后的结果。
总而言之,品茶在冲泡技巧上,讲究“品准”这个茶,所以泡茶要稳着走,从第一泡到第几泡带给人的感受不能像喝酒一样,东倒西歪,一会儿浓一会儿淡。泡好一款茶,在品过之后,大家交流起来会更加容易达成共识,相同的体感和口感,会率先从感官上使人达成共鸣,陌生人能够让交情从认识一款茶开始,这就是以茶会友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