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事情,盲目的态度终究不好。可是究其根源,为何盲目?不过是因为不懂罢了,不懂怎么做才是对,不懂怎么才算好,于是便出现了摸不着头脑、盲目做事的状况。那么对于普洱茶,人们又何尝不盲目?
一、盲目追产区、追山头
茶区、山头,是从地域上对普洱茶的一种划分,也成为了人们评判普洱茶品质好坏的标准之一。于是,追普洱茶追什么?追产区、追山头,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更早一些的时候,易武茶区的茶无疑是大家所追的对象,毕竟在众多茶区当中,唯有易武茶成为贡茶。再至后来,将茶区进一步细分,追到了山头,于是班章、冰岛、刮风寨这些独具特色的山头渐渐成为大家所追捧的对象,凡是产品名称里出现了这些山头相关的字眼的话,大多都会得到更高的关注度,而网络上,这些山头的产品搜索率和关注度也是很高的。
这些山头老寨相对来说是出名较早的,于是不论圈内圈外的人都在苦苦追寻,至于对其本质究竟了解多少,实在不敢恭维。而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近些年更是出现了一些相对后起的山头寨子,诸如滑竹梁子、薄荷塘等等,它们的兴起则是引起了大批圈内人的追捧和大赞。
二、盲目追品牌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似乎一向更加信赖老品牌、老字号,因此对普洱茶的追捧,还呈现出追品牌的现象。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说普洱茶,很多人“大益、下关”脱口而出,可是要说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跟其它茶类到底有什么区别,他还真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让他买普洱茶,他当然会选择自己所听过的品牌了。还有一次,遇到一对北方夫妇来买普洱茶,看着众多品牌挑了半天无从下手、好生为难,结果一看到中茶人家眼睛就亮了,为什么?不了解普洱茶,可是知道中粮集团呀,结果一下子买了10多饼中茶普洱茶,说是带回去送朋友。
所以,很多人对品牌的信赖是几乎建立在零了解的基础上,那么大益、下关、中茶这些大品牌无形之间就受到很多追捧,而新兴的一些品牌或是相对小的品牌就很难有这样的市场效应。
三、盲目追年份
说普洱茶总也绕不过的话题:年份,产品树龄、仓龄,总之在很多人看来:越老越好。
于是,拿到一款茶,先问“年龄”。这款茶的选料是古树、老树还是台地呢?若说千年古树,瞬间肃然起敬、仔细玩味“难得的好茶呀”;若是百年老树,觉得“嗯,不错”;若是台地,那就等着被各种鄙视吧。若是熟茶,若是三四年的老料压制,那就是“嗯,应该不错”;若是新料,往往就是“怕是还有些燥,还得放放再喝”。
再就是这是多少年的茶?若是有个十年二十年,那简直就是宝贝呀;若是七八年,那也难得;若四五年,口感应该不错;若是新茶,兴趣一下子大大降低。
很显然,还没喝之前,尽管不知道其滋味品质到底如何,但是年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兴趣度,也是人们对普洱茶追求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
四、盲目追纯料
追山头、品牌、年份,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追纯料就实在有些不应该了。
尤其早几年的时候,纯料似乎跟古树是一对,而拼配则显得很低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我看来,纯料与拼配不存在品质上的比拼,更多的是口感上的差异;纯料是自然最醇濮的馈赠,而拼配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真的喝起来,可能拼配的口感更加协调适口,因此那些一味追求普洱茶纯料的人实在令人不解。
不过近几年这种追纯料的思维正逐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多的在意拼配工艺,也逐渐有了“拼配茶并非劣质茶”的认知。
五、盲目追大势
追大势,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对于普洱茶的追捧也不例外。一款新茶出来,先不管其品质如何,商家先囤几件再说,消费者先想办法买几饼放着;每到节假日,大家都一起不约而同的买商家为节假日定制的茶品。
再看今年最火的柑普茶、小青柑、古树红茶,厂家抢着生产、消费者争着购买,在极短的时间内,大家都在追,仿佛不喝小青柑、古树红就是跟不上时代了,毕竟这是大势所趋。但事实上,并不是每家的小青柑都是小心肝,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古树红,而柑普茶也并非是所有人都感到适口。
不管人们居于什么理由选择了一款普洱茶,不要盲目才好,毕竟不是一个山头上的所有茶都是好茶,也不是有了年份的茶都是珍品,更不是一个好的品牌所有产品都上好、大家追的肯定好。与其盲目地追、糊涂地喝,倒不如多作了解、多作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口感,管它什么山头品牌、纯料还是拼配,管别人喜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