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大不可及,不是几百个亿可以包容的;也有人说,普洱茶市场深不可测,老谋子也随时随地变小白。近年来,“普洱江湖”乱象环生,从来没有平静过。如今,寒战来袭,普洱茶表面上看风生水起、歌舞升平,实则刀光剑影、险象环生,造势者如不悬崖勒马,后果终究不堪设想。在遭受一刀刀的摧残后,如何才能让普洱茶这张云南名片真正响亮起来,作为茶行业的一份子,你想过吗?
第一刀:上山下乡唱不红却走上歧途
自从山头茶大行其道以来,上山下乡就成为茶人的一种时尚。许多到过勐海,上过茶山的人都感慨,山上乡里再也不是“人傻、茶香、鸡汤好喝”了。
上山下乡给茶农带来很多商机,有了自主定价权,但茶农学会了看人卖茶,那茶和价格自然就是云里雾里。户户卖茶、家家成商,又让茶企茶商面临更多竞争,经济实力弱的往往降质、降价、仿名品来求生存,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混乱。慕名上山下乡的消费者亲近到了茶,但他们缺乏在价格、品质等方面的议价手段,枉背推高茶价的恶名。其实,目前这种上山下乡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采购行为,其本质是商业诚信的缺失,没有了商业规矩,能指望普洱茶有个美好的明天吗?
还有更大的忧患,上山下乡造成圈占山头,大修土木,曾经的热带雨林被蚕食、被切割。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污染对古茶园的侵扰已经不可忽视,如果有一天带来了入侵的物种,那将是茶山的灭顶之灾。“保护与开发”本就是个悖论,政府主管部门是不是该早一点站出来!上山下乡就是一把钝刀子,不知不觉,慢慢的割,等你觉着痛时,已经是溃烂腐败,无药可医了。
第二刀:喜新厌旧抛向云端跌入地狱
茶圈子里有个说法:初级喝厂,中级喝山,高级喝树。随着古树茶大热,每年春茶季成了抢茶季,推高了茶价不说,古茶树也被“剥一层皮”,急功近利的过度采摘只会让古茶树死亡、减产,进而茶价可以和黄金一比高下,这是茶人之喜还是之悲呢?
大量古树新茶迫不及待在市场中流通,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感觉,但喝新茶,先不说身体是否适应,就说体验,还是传统普洱茶的那个味吗?!更有人分享的是初制的毛料,那是不是和普洱茶这三个字距离更远了呢?喜新厌旧不是追高端,其本质是行业引导和宣传的缺失和扭曲,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的属性。
追新、炒新的另一面就是茶的储藏,储藏过程是影响普洱茶品质的关键,再好的料后期储藏不当就是一坨“豆腐渣”,大自然储藏环境和人为制造的储藏环境优劣一目了然,原产地云南才是普洱茶的家。
“喜新厌旧”是悬在普洱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年年制新,年年库存,这个巨大的“堰塞湖”让人想想都毛骨悚然,万一剑落了下来,能全身而退吗?
第三刀:“互联网+”补药多吃就变毒药
经济不振,普洱茶也陷入困境。“互联网+茶”创新了营销手段,“互联网+茶+金融”更是给茶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然而,形同于股票、期货的普洱茶交易平台蓬勃而生,却似一把锋利的匕首,对行业是最致命的。
厂商与交易平台携手,将产品变为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炒作,前些年大蒜、咖啡、三七等等农产品交易平台几百万资金就可以让它鸡飞狗跳,结局是交易所被关闭,行业受到重创。别说这次普洱茶不一样,参与的人都是希望赚快钱,别指望真正的消费者来买单,而对于想盘活库存的茶企来说,此类金融市场真的是救命稻草吗?
茶就是喝的,为什么非要“升值”呢?所以,类似证券化的普洱茶交易不是“互联网+”的创新,其本质是资本炒作的陋习以及普洱茶饮品属性的缺失,放大普洱茶的投资属性就是饮鸩止渴。普洱茶价值产业链在有益健康的独特饮品,茶企应该做的是进行消费式的引导,而不是再走炒作的道路。
三刀之后,普洱茶将何去何从?
古人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立万世者则谋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