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老茶专区 > 历史老茶介绍 >
揭秘老茶圈的权贵阶层
普洱茶
1、“皇帝的新装”之老普洱茶圈权贵阶层
这个年代,有权的人讲究闷声做大事,变得越来越低调,因为不低调的保不准都得去秦城或者燕郊。那么有钱的呢?有钱的就是忙着到处装逼。
早些年,有小钱的整个豪车啥的在小区装逼,再有点钱的整个政协委员什么的在当地装逼,很有钱的则是到世界各地装逼,如今的“有钱人”喜欢微信上傍大师,泡百年老茶到朋友圈炫,当官的也好这一口,越老越好,因为老茶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曾经有谣言说:“北京的大领导们都在喝老普洱茶”,人们信了,老茶火了。突然有一天原云南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卢国龄,下关茶厂厂长冯培炎,罗乃炘等当年亲历者集体发声:“所谓五十年代的红印铁饼,蓝印,黄印等天价老茶,都是子虚乌有的假货,一片真的都没见过。”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上当受骗了!
再看《皇帝的新装》中,皇帝被身边信得过的老臣,以及典礼官,为骗子做背书机构,还有一群兴高采烈的子民所蒙蔽。现实生活中,老普洱茶圈很多人并不比故事中的皇帝高明!那些消费老普洱茶的权贵阶层就是“皇帝”,茶商是“身边的大臣”,皇帝的“衣服”是价格不菲的老茶,给皇帝点赞的是一群蹭茶喝的傻瓜。
2、那些专家名嘴鼓吹“老茶安全”可信吗
有个故事,一桌人品老茶。
号级、印级讲的清清楚楚,连百年前这茶是背阴还是向阳采的都了如指掌,这应该是普洱茶专家;
不断问话插话的是普洱茶发烧友;
那个不说话,只喝茶的人,可能才是真正的老茶高手;
还有一个不说话也不喝茶的人,小心,他或许非同一般,而是有能力控制你可以喝到什么样老普洱茶的人。
此事虽是笑谈,但也并非捕风捉影,甚至在暗讽老茶的年代乱象,营销乱象,和食品安全危机等诸多问题。
著名学者侯军老师曾对茶界某些专家提出过批评:“迷恋老茶是爱好,收藏老茶是投资,炒作老茶是生意,本无可厚非。但是明知老茶有致癌物质存在,还笼统地宣称"不要紧"、"不会致癌",就缺乏科学的说服力,更不符合专家的身份。倘若是有意为茶商们的商业利益站台背书,则无异于合伙谋财害命!公众期待诸位专家的是,拿出你们的研究数据和案例研究成果,给茶友一个专业意见。”
3、如何成为老茶圈的“品味藏家”
老茶圈混,人家先是认同你的茶,再认同你说的话,最后才认同你这个人。一个所谓“老茶收藏家”,自己喝的藏的都不靠谱,那就没有任何话语权了。
4、老茶收藏圈里有派别之分吗
老茶圈里那些炫的,可分为三种:
一,发了财买茶的炫老普洱;
二,买了茶发财的炫大益;
三,买茶也发不了财,发了财也舍不得花钱买茶的,还要混圈子,也只有炫老铁观音、老岩茶、老龙井了!
老茶除了普洱,其它都是浮云,现在遗留下来的老普洱当年品质多还可以,但老乌龙就完全相反了,当年就是好茶的,几乎太少了,放了几十年,价格也不贵,也就成了某些虚幻人群的另类追求。
5、如何看待当前老茶的混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老茶界水很深,门派林立,雾里看花,台湾大师,广东大仓,云南专家,北方茶人、玩家、大厂、游客都会形成各自的圈子与旗帜。每一个发声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不经意在茶界混了这么久,有人打着茶的名义搞金融,有人搞诈骗,有人搞宗教,有人搞文化,有人搞情色,有人搞形式,有人搞教学,有人搞茶具,为了把茶卖个高价,干了很多和茶不相干的事情,可惜多年后,很多人都销声匿迹了,还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多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老实人。
...
陈年老茶文化”,我将此称之为“后现代茶文化”,这个群体统称为“后现代派茶人”。
“后现代”多用于表达意识,思想,行动超越启蒙时代的范畴。
当今茶界也出现了一个历史未曾有过,理论上也不成体系的文化“陈年老茶文化”,我将此称之为“后现代茶文化”,这个群体统称为“后现代派茶人”。
 
自邓时海先生开创性的把樟香,参香,枣香等原不属于茶之本味的口感系统性地著书立传后,海内外随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并且影响到其它茶类,黑白红绿黄等几大茶类也相继已老为贵。
追溯历史,并没有喝老茶这种概念。“新茶上市”是近代茶行的金字招牌,一旦剩下老茶,便掺到新茶中销售。无意留下来的也多是当年太垃圾,没人要,忘记在仓库,很少有优质老茶留下,毕竟好茶在国内外还是奇货可居,是不愁卖不掉的。
有一天大家把多年前的茶拿出来试品,发现味道居然比从前好了很多,人们这才对老茶有了认识。
九十年代中期,邓时海先生够入了很多老港仓茶,一时砸在手中无法解套,便出了部产品推广手册式的茶书,一个无心的著作,阴差阳错地掀起了台湾一股普洱茶热潮,邓时海先生也成了普洱茶界教父级的人物。回想当年,邓先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学现用,因为那时候找不到任何关于老茶的资料讯息。虽然有些漏洞,但他老人家对普洱茶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零二年后,大陆也随之掀起了一股普洱茶热,陈年老茶节节攀升,“新茶上市”地牌子被无情地撤下,掀起了全民藏茶喝老茶的热潮。
 
传统铁观音,大红袍,碧螺春等其他茶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博览会变成了普洱茶专场交易会,茶叶店变成了普洱茶专卖店,普洱茶也占据了大半个芳村、马连道等国内大型茶叶市场,茶人们也以收藏品饮陈年老茶为荣。这是多么的可悲!传承千百年的主流茶品一夜之间被曾经只供边疆牧民,藏民,香港茶楼喝的最低端的“普洱茶”所取代。
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还是背离?
也许今后的时代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武夷岩茶不再辉煌,在送别他们的时候,让我们穿越时空,深思一下,传统意义上,古代先贤论茶,到底是什么审美标准?
中国茶,自古以恬淡为上。
明代茶家熊明遇在《罗蛤访记》中记载:“茶之味重,色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早期人们喝茶,嫌茶味淡,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后来到了唐代,这种已经失去茶之真味的作法被文人雅士所排斥。陆羽《茶经》也对这种茶定义为“似渠中污水”。
 
由于时代的错位,陈年普洱茶史无前例地风靡起来,茶人的意识和行为已经背离了传统理念,不应打着传统的旗号宣扬老茶,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从来没有这样喝过茶,也从不喝这种茶!
如果把老茶刻意文化,那只能定义为“后现代茶文化” ,这个群体也不应归纳在传统茶人范畴,而是“后现代派茶人”,邓时海先生首当其中是此潮流的泰斗级人物。
老茶热,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被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刺激的已经麻木了,梅花易数已经是个传说,在也体悟不到茶中最本真的那份含蓄淡澹之美。而老普洱茶凭借香港老仓所陈化出的樟香,参香,药香等最直接,最透彻,最张扬的口感引起了现代人的共鸣。
以今人的心态品茶,我们很难再与古人共鸣,但我们不能胡乱给传统扣帽子,也不能随意肯定或者否定老茶文化。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历史必将会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
总之,老茶非好,好茶也不一定非要老。
作者:董玥说茶
日期:2023-09-1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