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普洱茶,大众的印象往往都是产自云南,有生熟之分,部分茶品卖的很贵,有很久之前生产制作,且至今都能品饮的老茶等等。
其实在过去,普洱茶是一个不限制产地,百花齐放的概念,比如前段时间仕宏拍卖上成交价破百万的一麻袋边境老茶,就不是产自云南的,再比如泰国的鸿泰昌老茶,香港茶庄自己买原料发酵制作的港式普洱茶等等。
这其中,就有一款来自当年规模最大的地方省份茶叶公司精心制作,至今都备受老茶客追捧的老茶,没错,今天要和茶友们聊的,正是产自广东,至今已有半个世纪陈期的普洱老茶——广云贡饼。
广云贡饼的制茶背景
此前曾有茶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广云贡饼属于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制茶的时代背景,熟茶的创制时间,茶饼本身的发酵工艺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普洱茶是典型外销茶,在香港等市场都在喝来自云南的普洱茶时,云南本地人却几乎没有听闻过这一茶类,这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销售史,也催生了诸多故事,而广云贡饼的制茶背景,正是其中不为人知的一段。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云南的茶叶产量有限,云南省茶司也没有茶叶的自营出口权,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几乎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广茶司)所主导。
不过,作为当时唯一具备茶叶出口权的地方机构,广茶司却并不生产普洱茶,而东南亚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又很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换取宝贵外汇和物资,从1952年开始,中茶司决定每年从云南调拨一批普洱晒青毛茶配给广茶司。
这些毛茶运输到广茶司后,会再次分出等级,其中原料等级较低,粗枝大叶的会简单加工成散茶,供给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市场,而原料等级较高,品质较高的,则被压制成紧压饼茶后再卖给市场。
相比于市场所称的“广东饼茶”,这种茶饼在当年被命名为“广云贡饼”,这个名字十分巧妙。“广”指得是广茶司出品,“云”指的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贡”代表了其用料是等级较高的宫廷级,“饼”则是其紧压成型的外观。
其次是茶品工艺,作为一款主要供给香港市场的低价普洱茶,“广云贡饼”没有绵纸,还特地迎合了当地的饮茶喜好,使用的是类似于做旧的特殊发酵工艺,而这种做旧的手法与技术,其实就是利用人工洒水发酵,缩短陈化时间,做出让港人满意的红汤茶,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酵,所以很多喝过广云贡饼的老茶客,都觉得其口感会有点像老熟茶。
那么,使用发酵工艺的广云贡饼,和同样使用发酵工艺的普洱熟茶是不是一种东西呢?这就要说到熟茶的诞生背景了,一直以来,市场还有个传闻,那就是广茶司当年所使用的这种发酵工艺,正是云南渥堆发酵工艺的前身。
洒水工艺与渥堆发酵
原来在当年,由于每年调拨的云南茶叶有限,广茶司也会收购部分越南北部的茶叶,一起进行出口,供应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中越关系恶化,中茶司不再收购越南茶叶,转而让云南组织生产更多的普洱茶填补市场短缺,同时将茶叶自主经营权也下放到了云南省茶司。
此时,由于总茶司依然把持着最重要的滇红滇绿出口业务,省茶司为了开辟新的市场,就让下属茶厂派人去广东学习普洱茶洒水发酵技术,然而据传闻所说,当时广茶司并不想将这门赚钱的生意分享出去,连生产车间都没让他们进,众人只是学了点皮毛就被赶回去了,熟茶的诞生,更多的源自各家茶厂的自主发酵。
另一个版本的说法,则认为普洱熟茶是1974年秋的广交会上,一个香港茶商交给省茶司人员一份条索黑褐,用料非常粗老的茶样,问其能否仿制而开始的,为此,省茶司的副经理宋文庚还带着这份茶样到昆明茶厂,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厂里的技术人员。
一开始,制茶师傅想着热加工技术的高温可以使茶叶变色,从而形成茶样的黑褐色,于是便以从库里取出了五吨九级晒青毛茶放入发酵池,用蒸气蒸喷两小时,又捂了九小时,结果摊开晾凉后,条索颜色的确由青转褐,但茶汤和叶底还是黄色,寄给那位茶商后,还得到了“有火味”的反馈,事实证明“热发酵”行不通。
在继续研发中,一个制茶师傅想到香港人最早喝的普洱茶,是在建国前由马帮运输的,当年由于交通闭塞,路途遥远,这些茶难免日晒雨淋,产生发迹,那按照这种思路,直接往茶叶上泼水,进行“冷发酵”,是不是就可以做出类似的口感?
与此同时,港商也发来一条关键信息,原来这些褐色茶样正是是由广东某国营茶厂试制的“发水茶”,和“冷发酵”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在第二次茶叶试制,采用了先在毛茶上洒水加湿,再把其搅拌均匀,使所有茶叶均匀受润,然后渥成一堆的做法。
为了使这些茶堆保持一定的温度区间,还有工人在不断翻堆,稳定茶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后发酵能在可控下加速进行,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渥堆发酵后,这些晒青毛茶终于转化成了外形红褐、茶汤红亮,滋味甘醇的发酵茶了。
两个版本其实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初期的渥堆发酵,和广云贡饼所使用的洒水发酵,在工艺原理上是比较相近的,而且广云贡饼的创制时间还要早于普洱熟茶,因此不应该将广云贡饼称作普洱熟茶,而中度发酵或轻发酵才是较为准确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