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老茶专区 > 历史老茶介绍 >
曾与宋聘齐名,如今鲜为人知,一文了解百年同兴号
2007年1月21日,为庆祝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当地政府提出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用馆藏的普洱茶文物,而故宫借出的这筒普洱茶,就是百年同兴号茶品。
 
当年易武少有要有20家茶庄,其中不乏宋聘号,福元昌等老品牌,为什么是同兴号的茶品脱颖而出?当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民间茶庄所生产的茶品,为什么会流入紫禁城内?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茶友们了解百年同兴号的故事。
 
白手起家的向质卿
 
同兴号茶庄的前身为同顺祥号,当时也叫中信行,早在清雍正十一年就在易武镇上创立,而将其发扬光大的,则是1897年接管同兴号茶庄的向质卿。
 
向质卿,字惟(维)义,云南石屏人,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轻时曾作为武举人进入军队效力,他18岁那年父亲染病去世,因而回家守孝三年后,而后萌生了弃武习贾的想法。
 
而向质卿自小就能进入军营,与其父向逢春(字锦堂)离不开关系,明清两代石屏计有武进士十一人,其中明代一人,清乾隆、嘉庆、同治各一人,其余都是光绪年间的,而向逢春就是同治时期的武进士。
 
同治十年,二十八岁的向逢春考取武进士,开启了自己戎马一生的军营生涯,他在边境抗击缅甸和越南的來犯之敌,剿办游匪,立下了赫赫军功。
 
光绪辛卯年( 1891),向逢春在云南边境河口驻守,不幸染瘴身殁,而后被朝廷封从一品振威将军,父母和妻子共得到光绪皇帝赐予的三块诰命碑,其墓上亦有“奉天承命御赐祭葬”碑,规格非常之高。
 
二十多岁时,向质卿和家乡的马帮一同前往易武经商,在那里创办了同興号茶庄,其生产的普洱圆茶“名曰新春正印细白尖,并未掺杂别山所产”,主要销往香港等海外地区。
 
民国初年,向质卿被推选为易武商务分会会长、易武石屏同乡会会长。在此之后,向质卿和儿子向绳(纯)武置办骡马,在滇南各地进行盐茶的贸易。他还提倡同乡商人共同筹款,建造了石屏会馆,在当地颇有威望。
 
向质卿本人德高望重,生产的圆茶品质也非常优异,因此销路很是不错,1921年同兴号产量可达500担之多,与宋聘号、同昌号、福元昌并称为易武四大茶庄。
 
当时的同兴号盛况可以形容为:“进门后右厢房堆毛茶,左厢房压茶,还有一间晾茶的房间,二楼是仓库,专门堆放同兴号圆茶成品。20余名工人往来忙碌,生意十分繁忙。”
 
而“同興号”圆茶进入朝廷,进而被故宫博物馆收录的原因也很简单——茶叶质量有口皆碑、茶庄家庭背景显赫,因而以“土贡”的形式入京献宝。
 
品质优异的同興号圆茶
 
所谓“土贡”,即为边疆少数民族每年进贡给中央王朝的贡品,自古以来,西南边陲都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山高皇帝远,只要地方的土司土酋愿意表示臣服归顺,每年进贡土特产,都可民族自治。
 
这一局面在清朝迎来了改变,雍正七年后,清廷为了削弱少数民族土司的权力,以委任流官來管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史称“改土归流”。
 
朝廷对边疆控制力加强后,官办贡茶规制也进一步完善,乾隆元年,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立官茶局,在“六大茶山”设官茶子局,专门负责茶叶的税赋和收购。
 
此后每到春茶季,官府都会派遣土练在各茶山巡堵要隘,实行封宾,茶农茶贩得等宫廷贡茶采办后,才能上山收茶,这种由官方负责的贡茶可称为“官贡”。
 
然而清朝末年时期,清政府积贫积弱,贡茶时停时行,时兴时衰,光绪晚期,“同興号”圆茶作为最后一批土贡入京,随后长达两百年的贡茶制度瓦解。
 
言归正传,1925年,五十二岁的向质卿忽闻家中老母去世,遂有了离开易武镇,返回老家石屏的想法,离开时,他将茶庄交给年仅17岁的儿子向绳武打理。
 
回到石屏后,闲不住的向质卿又在家乡开了盐号和绸庄,生意做大后又在个旧开同昌盐号,在香港创办“天福泰”茶庄,当时还代理过一段时间的乾利贞宋聘号。
 
向质卿一生积善,热心于公益事业,在家乡创办学校,医院等,也曾筑路修桥,1940年去世时,家乡的百姓都自发为其送行,场面蔚为壮观。
 
同兴号茶品品质优异,在2010年秋季嘉德拍卖会上,单是一提同兴号“向纯武”内飞圆茶就拍出了134.4万的高价,而行内向来认为其父向质卿时期的茶品更加优异,可惜几近绝迹,市场难得一见。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化大师余秋雨的《普洱茶》一书中,记录的与白水清先生一同品饮同兴号“向质卿”的经历,感受百年同兴号的魅力:
 
“那口感,是一种充分柔爽中的充分堂皇。而且,还有一种大空间的洁净,就像一个老庭院被仆役们洒扫过很久很久。无疑,这是典型的贡品风范。”
 
作者:小茶胡
日期:2024-03-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