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茶诗把茶文化传入寻常百姓家
茶原本为草药,伴随社会发展早已演变为随性之物,既能进平民坊间,也能登大雅之堂。在寻常百姓家,茶可以与“柴米油盐酱醋”为伍;在文人骚客处,茶可以与“琴棋书画诗酒”为伴。
当人们对茶的认知与理解习以为常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把茶文化传入寻常百姓家的文豪大家们。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把茶文化移入诗坛,使茶与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自幼聪颖绝人,六、七个月时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时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于公元800年中进士。白居易除了喝酒吟诗外,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后还要品茶。他不仅爱饮茶,而且善辨别出好茶坏茶。为此,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
白居易为何好茶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说,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长安酒贵;有人说,因中唐后贡茶兴起,品茶乃时尚……白居易对茶的深厚感情或多或少与这些因素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从茶中不仅体会到了物理功效,还享受到了精神满足。
白居易爱好饮茶,更喜欢用茶诗抒发情怀,把茶文化传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白居易存诗2800首,酒主题的有900首,茶主题的有8首,而叙及茶事、茶趣的则有50多首。《琵琶行》是白居易笔下的千古名诗。该诗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对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深感不满,而该诗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段重要的素材:“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对茶叶、水、茶具和煎茶的火候等都有特别讲究,于是写诗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于爱茶人。”他最爱用山泉和雪水煮茶,于是写诗曰:“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白居易的朋友知道他爱茶,便从各地给他邮寄茶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收到四川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一包新茶。正在病中的他品后欣喜若狂,顿感病情好转许多,即刻赋诗一首:“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先寄人,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茶诗中明显透露出白居易收到新茶时的高兴心情,同时也对朋友赠茶表示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江州任职期间,白居易闲暇时还开垦荒地,亲自种茶,吟诗品茶,听飞泉,看白莲,让漂泊与流落的时光变得悠游自得。
白居易不仅是品茶诗茶大师,也是制茶高手。公元820年,48岁的白居易从忠州刺史任上召回长安,调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在长安任职期间,白居易一边忧国忧民,一边茶诗会友。
有一次,他与多位朝官聚会时,让自家茶师秘焙茶叶,给大家品茗,赢得满堂赞誉:“乐天此茶,文可消燥,武可清火,朝堂六班,皆相宜也。”从此,大家把白居易秘制的香茶称为“六班茶”。“六班茶”在白居易探索的独特烘焙技艺的支撑下,日臻完善,如今已成为健胃、醒酒、消困、解乏的知名饮品。倘若知道自己发明的“六班茶”与自己创作的茶诗一样依然千古流传,白居易一定会欣喜若狂。
自古以来,茶是沟通儒、道、佛各家思想的媒介,也是传播儒、道、佛各家文化的载体。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他们的本质都是借助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修身养性。白居易创作的许多茶诗其实也体现了这些宗教特性。除此之外,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醒脑、以茶会友的文化特性也在香山居士的茶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白居易用茶诗把茶文化传入寻常百姓家,是吟诗品茶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家;如今,我们吟着白居易的茶诗品茶论道,别是一番境界涌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