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入世千年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
普洱茶,源于清朝设普洱府而列为贡茶,并在此后有更大发展。《普洱建置历史沿革》载,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设元江分府,管辖普洱、普洱等13个版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实施“改土归流”后设置普洱府(府台驻今宁洱县城)。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
据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记载;早在1700多年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已开始种茶。而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他在其《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茶”即是指普洱茶;“银生”是唐南诏六国节度之一,“银生城”即今景东县城;“银生城界诸山”,即今景东城东的哀牢山和城西的无量山,表明这些地区在唐代已驯化和利用、开发茶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的市场。
 
南诏时“银生节度”辖今普洱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以及大理、临沧部分地区。“散收、无采造法”指当时茶叶主要是散收,没有采用内地“蒸之、捣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制茶法;“蒙舍蛮”指当时南诏的统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指当时饮茶的方法是将茶叶、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锅内烹煮后饮用。《蛮书》所载内容,明确记述了茶叶产地及创建姜饮方式的种茶人“蒙舍蛮”。从所记载产茶的区域、种茶民族推断,与后来普洱茶的主要产区是相吻合的。这也是普洱茶区产茶的最详细最可靠的记载。据此考证,普洱产茶栽培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茶出银生诸山”。其范围包括银生辖区的哀牢、无量两大山脉及其余脉。普洱在唐代已盛产茶叶,今普洱市及周边地区是最早驯化和规模种植、开发茶叶的地区,有野生古茶树的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澜沧等地在唐代以前就采摘利用茶叶,进行茶树的栽培、并在唐代形大宗商品,从唐以后到明清,普洱成为中国茶叶及世界茶叶的重要产区。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称:“金齿百夷,交易五日—集,以毡布盐茶相互贸易”。表明普洱茶在当时已成为边疆各民族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
明谢肇制在《滇略》中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代,“普茶”—名正式载入史书。清檀萃所撰《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均在普洱府属普洱厅界内。普洱府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普洱厅所属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分集中到普洱府,经加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拾遗》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的记载。明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也有:“普洱茶蒸而成团,西番市之”。说明在明代普洱茶正式被载入史书,并印证了内地先进的采造、制茶法已经引入普洱茶的加工技术之中,普洱茶已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消费,普洱已成为茶叶集散中心,普洱茶开始名扬中华。
 
前人对普洱府地区茶叶方面叙述较多,从栽培管理、采制加工、花色品种、产品流向等,都较为详尽、表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当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山区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清代曾任云南总督的伯麟著有《进云南种人图说》谈到“黑窝泥”(即今哈伲、爱尼人):“采茶卖茶其业也,女子勤绩缕,虽行路不释手,普洱府属普洱有之”。文中肯定一些山区的哈尼族以采茶卖茶为生。
因“地”而得名的普洱茶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则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因为按照自然经济时期市场形成的规律,某种物品要形成规模集散,首先是这个地方要具有一定的物品产量,其物品产量在满足自身消费后,还要有大部分变成商品进行交换,然后商贾纷纷慕名云集,买进卖出,形成贸易,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才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在普洱府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对所属三厅一县一司的管理,其核心就是促进茶叶种植的科研和发展,形成大宗商品,为朝廷增加税收,承担向朝廷进贡的责任。
 
因此,普洱府的设立对普洱地区的茶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围绕茶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加工和贸易,普洱成了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的集散地。
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成为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所以,普洱府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最早的原产地,对周边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因而普洱茶产于普洱,因普洱府而得名是名副其实的。
所谓“普洱不产茶”
史籍中,记录了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为中国最古老的茶山和茶区,由于历史的变迁,准确定位其地理位置实非易事。是否除了六大茶山之外,其他地方就没有茶叶种植,以至于会出现“普洱不产茶”的说法。然而,根据多年来众多科学工作者的调查和发现,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已知的六大茶山之外,不仅还有分散的产区,甚至还有主产区。比如澜沧景迈千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距今已有千年种茶的历史,这么大规模的古茶林在六大茶山中却未见记载。
 
清《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当时年产茶8万担,仅公元1661年从普洱运往西藏的茶叶就达5万担,古六大茶山的范围也无需用八百里来匡定。而受古代的生产水平、人口密度,古六大茶山怎么也产不了年8万担。要达到“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生产规模,就是集中了当时普洱府所辖宁洱县、普洱厅、威远厅、他郎厅、车里宣慰司一县三厅一司的生产能力才可能做到。因此,“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范围,是今普洱全境和周边地区,只有这一范围也才能达到清代“年产普洱茶8万担”的生产能力。
说明在普洱茶的发展和兴盛进程中,今宁洱县及周边地区一直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同时,普洱府产茶的历史也是有据可考的。据《茶王赋》记载:普洱贡茶首推西门山茶,西门山亦称普洱山、天壁山。史料云:“普洱山在云南宁洱县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称为“众茶之冠”。此外,位居第二的是板山茶,此处原是满山茶林,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板山茶农不堪官府压榨,揭竿反抗,后清政府派清军血洗板山,板山茶农被清军镇压,茶树也被砍光。以后普洱茶农便以茶叶加工和集散为主,因为加工和贸易能获得更高的利润,普洱茶的原料生产便向周围其他地方转移,可见普洱茶不产于普洱之说是不能成立的。普洱茶的生产范围应该是包括普洱及六大茶山的广大地域。
普洱茶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普洱为中心源源不断的向外扩散发展,同时,先民们把勤劳智慧和劳动技能运用到茶叶生产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在商品交易的推动下,充分利用了云南大叶种茶树的独特优势,在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享誉国内外?质优味淳的普洱茶,从而奠定了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作者:中华网
日期:2023-10-0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