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是一道酣梦中才有机会勾勒出的风景;有一个人,是守望这一道风景的“天使”。她在茶里筑起了一场人间清梦,她在茶里塑造了一段人间素业,淡烟疏柳的钱塘一侧,跨越唐宋,跨越古往今来,她带着一群“茶仙子”正在款款走来,她是中国大学生茶艺团的团长,她叫陈燚芳!
第一次认识她的人,最容易产生有关年龄的误会,也许是学茶的女孩子,很容易吸收茶叶抗衰老的成分,从气色上、气质上缔造了一个个不老的神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坐在她工作室里面的感觉。可能因为那是一个教学空间,所以在古典气韵的背景下很多细节处藏着诸多美学流派的痕迹。茶艺、插花、调饮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课程,让人踏足之际便有一种将要邂逅未知美的兴奋感!
当然,最美的是能够在她那里尝试一次茶叶的全系盛宴。把单一茶类中不同品种、不同年份、不同山场等各种细微差异化的茶品放在一起来对比感受。单一种美好就足以让人愉悦了,把诸多美好汇聚在一起,在完美中挑剔,在挑剔中感受完美。美往往自视甚高,在矜持中填充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美发挥的空间变得非常辽阔,文化会给予矜持一种温度,制约着冰冷的因素,美释放的魅力便十分纯净、十分澄澈,这其中传递的是一种宁静的美,透着一缕温柔的阳光···
我们在她那里感受过一次武夷岩茶的“全肉宴”,当晚我们一行人喝了点酒,微醺的状态下提议要感受她的正岩肉桂。于是茶台上按秩序摆满了茶具,奇兰、虎啸、马头岩、牛栏坑以及另外两种正岩。当馥郁的花果香开始煽动我们鼻翼的时候,感觉酒意消退了不少,用手摩挲了一下面部,深呼吸,开始清空五脏六腑留下的那些酒肉气息,然后一顿乱品!
奇兰的香很中和,焦糖的甜韵让人回味。虎啸、马头岩、牛栏坑是各有性格,被酒精麻木的舌尖能够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异。茶在味觉间的毫厘距离带给人的感受是有很大差异的。甜韵让人迷离,酸涩却也在不断激发我们想要续杯的冲动。岩茶最大的歆享也许就是在味觉的线条上以山场为坐标连接着人的观想空间,风的轻盈,岩石的厚重,流水的曼妙,行僧走过的梵呗在山谷间与飞鸟扑打翅膀的声音在呼应···
我最怕把感受推向极端,幸而是喝了点酒,因此可以把醉意嫁祸给酒。其实在茶和酒之间做极端的连接也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茶与酒的对话由来已久,只是在她这里正在走向极致!在酒里面捕捉茶的味道也需要一种味觉层面的敏感,酒劲上头,茶气入腑,两种极端的元素相互混合又相互制约,是一种调剂的和合之美,让人迷恋!
茶文化的未来有巨大的空间,也许再多的形容词面对丰富的感受都会显得词穷。那我们又何须多言,忠实于感受也许是最科学的表达。我很喜欢听她的讲课,没有太多的赘述,干净利落的表达,规范严谨的示范,然后给大家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大学生茶艺团预选集训期间,她是陪伴同学们时间最长的,每天晚上都会过来对创新茶艺的设计编排进行指导一直到深夜。浙大的校园还在寒假的尾声中悄悄的氤氲着,而茶学系教室里深夜的灯火正在孵化一颗颗温柔的茶心。
近年来茶艺发展非常迅猛,茶席之上的美学碰撞也开始在千篇一律的程式中越来越强烈。有不少人在创新的思潮中给茶席制造某种新鲜感的刺激,这是很重要,但是静下心来品味传统茶席所蕴含的空间之美也是很有必要的,或者说是互为表里的。创新的步伐走得太快,没有充裕的时间得到群体审美的印证也许本身就带有自娱色彩。扎实的美学基础,正确的美学训练,再加上一棵爱美的心可以激活很多创作的灵感。
如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已经到了第二届的选拔,作为茶艺团的元老级教练,正在用她身体力行的方式塑造人间素业,也在把她内心的创作灵感传递给茶艺团成员,让一方茶席能够真正跨越语言的障碍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