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如何正确喝茶且听此人娓娓道来
普洱茶
丁以寿是著名的茶叶教授,一手承办了安农大茶文化研究所。从二十岁开始学习茶学专业开始,他已在这里度过了几十个年头。安农大的校园里,高树林立,把校园分割成许多细小的部落。经过几番曲径通幽地寻找之后,我们才看到茶叶楼三个大字,这就是丁以寿工作的地方了。
一,与茶结缘,
一九八二年,丁以寿作为新生第一次进入茶学专业学习。他回忆道“当时根本不了解茶叶,也不知道事茶是意见很累很辛苦的事,只是觉得喝喝茶、读读书是很清静悠闲的日子,因为骨子里追求闲情逸致,便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
求学期间,丁以寿酷爱读书,尤其是文学和哲学,他“喜欢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也读中国古典哲学”。对于不同的哲学派系,丁以寿都有涉猎,他认为:“哲学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和生活的,道教讲求养生,儒家讲究入仕,更好的在现实世界中生活,所以每一派的哲学都有他独到的内涵,对于佛儒道要采取一个通融的态度”
在那个年代,茶学专业主要包括植物学,土壤学,遗传学,和茶树育种栽培这些自然学科,很少有涉及到茶文化,而丁以寿对于文史哲的热爱,让他不断挖掘茶学中的文化意味。他对我们说:“茶本身很清淡,它不同于酒适用于热闹的场合,品茶是人体验心境、修身养性的过程。”加上历朝历代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代客的传统也不断赋予了茶叶文化意味“从魏晋时代,隐士们去种茶饮茶,发明各种茶具和泡茶工艺,茶就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毕业之后,丁以寿选择将茶文化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同时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他发表了《茶道与禅宗》等一系列论文,致力于推广茶文化研究。后来的几十年里,丁以寿终于在安农大办起了茶文化研究所,而他对于文史哲的热爱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二,茶文化研究所,
现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茶文化研究所,是丁以寿最引以为豪的成果。当他把创立茶文化研究所,将茶文化作为独立重点学科的想法上报学校时,学校领导对这一想法很是赞赏。但这一计划真正落实的时候,丁以寿却面临着重重困难“没有教课书,没有教师,也没有生源”。
丁以寿从零做起,先是编教科书。他联合国内一些高校同行教师,编著了《世界茶文化》、《中华茶道》、《中华茶艺》、《中华茶史》等系列教材,填补了高等教育茶文化教材的空白。然后是寻找教师,一方面,他积极搜罗相关专业的人才,承担了培养教师的责任“在安农大里边搞教师培训班,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教,重点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茶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的时候,报考的学生也不断多了起来。从2005年开始,丁以寿开始筹办招收茶文化研究生,安农大的茶文化教育正式走入了正轨。每当有学生临近毕业,丁以寿就会去劝说:“留下来再读个研究生吧”,或是“留下来再读个博士生吧”。
近些年,随着条件的改善,丁以寿也给农研所的学生争取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顿时被古色古香的环境感染了。墙壁上挂着先贤对坐饮茶图,桌上放置着陶瓷茶具,屋子里还飘着檀木的香气。丁以寿说:“教的是文化,就要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那种意境
除了自己和同僚们的努力,丁以寿还总结说:“茶文化和茶文化教育能够得到发展,得益于大的政策环境。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更重视文化。同时也在通过茶文化来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省市两级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经常会有关于茶文化的推广活动,也会邀请我们这些过去,这就促进了茶文化的推广。”
 
三,丁教授的性格
关于生活方式,丁以寿坦言:“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能脱离群体和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但我能选择的时候,我更喜欢独处,更愿意给自己一些读书和冥想的时间。”
丁以寿生性淡泊,早年间他从事行政领导职务,后来因为能更专心的研究茶文化,辞掉了行政工作,开始专心做一个学者。当我问到,现在看到当年的同僚“官都做大了“,自己有没有遗憾,他说:“丝毫不觉得遗憾,路是自己选择的,我选择了我热爱的事业。”
丁以寿对自己的个人修养有着的要求,他觉得:“人的修养是一辈子应该去努力塑造和完善的。”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境界还远远不够。”他信奉禅宗中的静修,“不去刻意地形式化地去追求境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理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就是在修行。”
在交友上,丁以寿也喜欢和有共同兴趣、话题的人交流,对于因为身处世俗世界中认识的三教九流的人,则少有联络。
丁教授告诉我们,自己现在已经五十多岁,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没有更多的追求。等再过六年退休了,读读书,喝喝茶,过清闲的日子,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了。
丁以寿自称“无为茶人”,平生最喜欢一副对联——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像他的生活一样,厚重,沉静。
 
作者:安雪柳
日期:2023-10-3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