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名叫范增平的臺灣人,雅號“茶癡”,他曾經給我留下過十分深刻的印象。早在80年代末期,他就曾輾轉到祖國大陸,推廣、普及茶藝;10多年來,他為促進兩岸交流、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新世紀第一個春節過後的一天,我在北京職業高中“中華茶藝園”採訪了他。
兩岸品茗 一味同心
這個茶藝園不大,但很精巧雅致。茶舍裏佈置得古色古香,從文房墨寶到海峽兩岸各具特色的茶具,無不透著一種濃郁的人文氣氛。略作寒暄後,范先生就介紹他的女弟子李老師做茶藝表演。屋內彌漫著淡淡的茶香,范先生以平和而悠揚的語調,講述著他對茶藝的熱愛與追求――
范增平在臺灣東吳大學讀書時,曾一度鑽研哲學、禪學,在禪學公案中讀到“吃茶趣”的內容,很感興趣。此後,他對茶開始情有獨鍾。自1979年開始,他向臺灣茶文化大師林馥泉先生學茶。那段時間,他跑遍了臺灣各地的茶園,他住在茶農家裏體驗生活。為了開闊眼界,他還先後去了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等地考察茶文化。
范增平說,在臺灣時,大約有3年時間,他不看報、不看電視,只是潛心鑽研並領悟茶藝的精髓。作為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他發明的茶藝“三段十八步”。據他說,這套很民族化的茶藝,是根據中國傳統,汲取日本、南韓等茶文化的精髓,有機結合而發明的。20年來,他曾應邀赴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等地講述茶藝學,並開班授徒,多次擔任過國際茶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報告人兼主持人。他還著有《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喝杯好茶》、《臺灣茶葉發展簡史》、《臺灣茶文化論》等10餘部著作。
研究並推廣茶藝成了范增平矢志不渝的信念。他說:“我的願望,就是用茶文化溝通兩岸關係,讓兩岸人民通過品茶、談茶,增進瞭解,通過對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傳播,加深兩岸人民同祖同根的血肉親情,從而攜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范增平頻繁往來于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苦心孤詣地從事茶文化的教學與傳播,北京、上海、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湖南、遼寧、內蒙古……祖國大江南北的18個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聽過他講授茶藝的直接聽眾數以萬計。
有一次,上海臺胞聚會,范增平應邀以 “茶藝的社會功能”為題,作了3個小時的演講。他談到茶是全體中國人傳統的飲料,是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愛好即使再千差萬別,品茶、喝茶、珍愛茶的習性也是改變不了的。所以,在茶文化上展開溝通,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而且只要能坐下來談茶,即使有再大的人生歧見、政治歧見,也會因有共同的愛好而找到共同的話題。在演講中,他妙趣橫生地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論證了茶與兩岸中國人的血緣關係,他說,“兩岸品茗,一味同心”,是歷史,也是現實,更是未來。只要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如影相隨,中華民族就永遠是一個整體,什麼力量也不能使這個民族分裂。茶這個紐帶是牢不可破的!
1990年,他在福建省博物館成立了第一家茶藝館,這也是全國第一家。此後,北京、上海也相繼出現了茶藝館。在大連,第一家名叫“太極”的茶道館開業了。內蒙古赤峰、湖北張家界、廣東梅縣、福建龍岩、江西景德鎮、河南鄭州……紛紛開辦了茶藝館!
1997年,范增平又來到北京。《北京晚報》的記者蘇文洋將他介紹給中央工藝美院的張教授,張教授又將范增平介紹給北京市外事職業高中校長遲銘。遲銘校長很有教育家的眼光,他看好“茶藝”這一新興行業,對范先生以茶藝溝通兩岸親情的作為給予很高的評價,同時他更有意培養一支茶藝隊,在外事活動中獨領風騷。
1998年金秋,外事服務職業高中迎來了茶藝專業的首批學生。因為是首次開設這樣的茶藝儀禮課,沒有講義,受聘擔任客座教授的范增平就趕寫講義。無論在臺灣還是在北京,他總是在琢磨講義的內容。他不辭辛勞,花費了許多心血,把茶文化的知識、精神和文明內涵傳授給外事職高的師生。他由衷希望通過開辦茶藝專業,培養出有知識、有品格的優秀茶藝人才,使“中華茶藝園”成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溝通包括台港澳在內的世界華人的民族意識的基地。
2000年,北京外事職業高中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范增平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我所在的這所學校是祖國大陸首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它對於教育以及行業管理有著國際性的規範和指導意義。”
潛心茶藝 其樂無窮
近年來,祖國大陸的茶藝館開辦多了,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廣州有個茶藝館的老闆冒充范增平的學生,公開講授茶藝課。范增平“微服”前往,發現他的表演真是漏洞百出,茶館也很不規範。這樣,范增平開始考慮搞茶藝的理論建設。他認為,茶藝館雖然是商業,但要提升到哲學範疇、人生哲學的高度,要強調喝茶也是精神文明建設。
范增平說 ,最有生活品質的社會,是個充滿茶香、花香、書香的社會,應該將茶藝帶入家庭、帶進學校,讓人們懂得喝茶、品茶之樂,必須懂得在螢光屏、麻將台之外尋找心靈的寄託。茶是一種和平飲料,愛茶、喝茶的人往往能夠在共賞茶香中一笑泯恩仇。喝茶又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泡一壺好茶,喝出一壺好茶的味道,從茶藝中感悟人生,其中自有乾坤。所謂“一壺茶一個世界,一壺茶一個宇宙”,自是這個道理。
喝茶不是目的。茶藝表演是為了什麼?是要透過茶藝的操作過程,配合著進行解說,達到教育消費者的目的。表演的過程就是灌輸知識、觀念、思想的過程,以使品茶人進入一種境界。要讓茶民們懂得,喝茶不在於喝多麼昂貴的茶葉,而是在提倡一種精神:滿足于粗茶淡飯,其實是人生的一大樂事。“無形的東西要有形地表現。”
范增平說,茶藝這行業規範化之後,在理論建設中,要特別強調茶藝美學,要講究“和、敬、清、寂”這禪學的四大內涵。但喝茶並非避世,而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是在喝茶中充電、加油。喝茶並不會引發消極,只有喝酒才能使人意亂心迷,也會讓人借酒澆愁。喝茶,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加強茶藝的理論建設的同時,范增平覺得也必須規範茶藝儀禮。他將自己多年潛心鑽研並總結出的茶藝“三段十八步”,一招一式地傳授給弟子。如今,他遍佈全國的弟子已有60餘人。我們採訪那天下午,剛好有個名叫包勝勇的北京大學博士生前來拜師。拜師儀式過後,包博士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北京大學有兩個學生茶社社團。一個是弘揚日本茶道的,另一個是弘揚中華茶文化的,我就在這個社團中。范老師不辭勞苦,在有華人的地方鼓吹並興辦茶藝,培養茶人,是對中華民族、對兩岸中國人的溝通很有益處的大好事。我感覺,茶文化很高雅,很平和,入詩入畫入音樂。”
范增平此次來京,是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的邀請,前來參加制定《國家茶藝師職業職稱標準審定》以及《國家茶藝師審定考試》等內容的。他估計這兩項內容都將在今年公佈實施。對勞動部的這個舉措,他非常讚賞。他說:“這表明,中央政府已經認可了‘茶藝’,並要規範茶藝師的標準,將從業人員列入管理規範。這個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前途無限!”
范增平先生在講述這一切時都像高山雲霧茶一樣平靜而樸實,但我們還是從他興奮的表情看出,他是由衷地高興。畢竟,他所付出的努力已經展現出成果――兩岸茶文化的紐帶已經水乳交融在一起了!